如此“躺平”要不得。 云娜作
近期,某地有8名干部因采取“躺平”态度而受到一次人事调整,此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躺平”干部受到警示,这反映出“整治庸懒”已成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核心举措。
“躺平”这个词汇起初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指的是放弃对事业进步和成功的追求,转而追求一种低欲望、低压力的生活模式。但后来,当这种心态被一些干部带入到工作环境中,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回避责任、缺乏责任感的消极工作态度。这类“躺平式”干部常常表现为身居其位却不履行职责,既不勤奋工作也不承担责任,在工作中常常被动应对、避重就轻、回避难题、擅长推卸责任、对群众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样的干部不仅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还引发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或部门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部分干部萌生“躺平”心态,这一现象既源于他们个人的主观因素,亦受到外部环境的诸多影响。部分官员在工作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只愿在有利可图时才肯早起;有些官员能力不足,对于所负责的领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技巧,面对问题时倾向于逃避和放弃;还有一些官员在上级面前夸大成绩,对下属指手画脚,只选择容易的任务去完成,在群众眼中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另外一些官员因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对工作产生了懈怠,得过且过地混日子;还有一些官员自认为资历老,倚老卖老,对工作任务推诿,乐于当甩手掌柜。从外部因素来看,部分地区和机构确立的标杆不够明确,选人用人的方向也不够突出,这给“躺平”现象提供了滋生的环境;另外,某些单位在教育、管理和监督等环节存在缺陷,同样为“躺平”创造了条件;还有一些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精确和完备,这影响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躺平”现象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采取“躺平”态度,对工作推诿责任、敷衍了事,这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增加了群众办事的困难。若一名干部在任职期间选择“躺平”,则可能使得一个地区或部门在数年内无法取得进展,进而影响其长远的发展。“躺平”现象若成为部分干部的日常行为,便可能对其他干部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引发更广泛的“躺平”潮流,严重损害干部队伍的作风。
近年来,众多地区对“躺平”干部现象的整治工作明显加强。以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为例,该县每半年都会公开发布一份“躺平”干部的名单;湖南等省份也实施了针对“躺平”干部的专项治理活动……这些举措为各地治理“躺平”现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需认识到,“躺平”现象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犹如冰封三尺,需多管齐下方能根除。首先,需对基层机构的职责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干部的职责与权利相匹配,从而杜绝干部“躺平”的可能。其次,必须精确、科学、有效地运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干部实施激励、容错和关怀,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抵制“躺平”行为。此外,必须强化监督与管控,勇于直面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对那些采取“躺平”态度的干部实施严格处理,确保党员干部不敢有“躺平”行为,进而推动“躺平式”干部重新振作、积极行动、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