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躺平”一词源自网络,主要代表一种“不积极行动”“不进行抗争”“不付出努力”的生活态度。持有这种生活理念的群体被称为“躺平族”,他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往往选择采取“躺下不管”的态度。
放在政府工作中来看,它的确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险象”。
>>新闻背景
江苏一县诫勉7名躺平式干部
近期,江苏盐城滨海县委组织部为激发全县干部勇于担当的精神,特别针对全县各级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岗的县管干部与中层干部,广泛开展了寻找身边“不作为”现象的活动。
7月26日的午后,滨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大为,对今年首批选拔出的7位“躺平者”进行了集中的警示谈话。
全国多地治理躺平式干部
2月上旬,安徽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会议中强调,该市需确保勇于吃苦的人得到应有的荣誉,有才华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职位,同时让那些不愿努力、消极怠工的“躺平式干部”无处藏身,那些混日子的人没有立足之地。
四月之初,浙江省三门县的县委书记陈曦对全县范围内开展纠正“躺平”现象、整治“佛系”作风的专项作风建设活动进行了安排与部署。
6月15日,南阳市卧龙区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了针对“躺平式干部”问题线索的征集工作,并公开发布了相关公告。此次征集主要针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种“躺平”行为。
>>形象勾勒
躺平式干部有几副面孔?
首先,工作态度草率敷衍,仅仅满足于召开会议了事,对于贯彻落实却缺乏后续行动。常常将口头承诺当作既成事实,将实际行为误认为已经完成,实际上只是空喊口号,犹如虚张声势。
二是表态之后未见实际行动,服务群众依赖虚假表演,对群众的诉求口头上承诺连连,实则开出的是无法兑现的空话。常常是迅速回应后便无后续,或者仍旧我行我素。这种表面上看似积极办理的行为,其目的只是为了博取赞誉,实际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在职责范围内,对工作任务推诿责任,面对紧急、困难、危险和繁重的任务时,挑肥拣瘦,讨价还价,甚至找各种借口来逃避。
第四点,长时间在办公室里采取“远程操控”的方式处理棘手事务,对情况的掌握主要依赖下属的汇报,布置任务主要通过电话传达,而评价工作成效则主要依据下级的汇报,导致工作安排与实际情况脱节。
五是“不吆喝号子,不拉船纤,卷起袖子只是旁观”,满足于现状,缺乏进取心,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遇到事情,一问三不知情,面对工作,常常两手一摊,遇到问题时,则两眼一黑。
六、部分干部临近退休年龄,抱持着“功成身退”的心态,对学习教育活动常常请假缺席,关键会议则由他人代为出席,对于政策的执行更是漠不关心。
七是恪守规矩行事,工作态度懒散,不重视效率,将“面对问题停滞不前、能拖延就拖延”当作行事信条,对于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对于重要事项的推进和实施力度不足。
在处理那些棘手的问题和难以啃的硬骨头时,有些人却只想做个“太平官”,面对困难,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一条“走”为上策的道路。
对群众的声音置若罔闻,以领导的批示作为行动的指南,对于领导特别关注的事项,便急速推进,力求迅速落实;而对于领导不太关注的项目,则采取有选择性的忽略态度。当领导未提出明确要求,或未对实施方法进行详细说明时,相关人员便可能表现为不会做、不愿做、不敢做。
十个方面是担心招致不满、担忧出现麻烦、害怕承担后果,在面临高风险的工作领域时,甚至会选择临阵退缩;面对那些存在诸多限制条件的事项,他们策划不积极,犹豫不决、顾虑重重。更有甚者,即便不贪不占,也选择不作为,甚至道德败坏、工作懈怠,即便贪了也不愿去干。总体来看,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为官理应勤勉尽职,否则一生都将背负耻辱。那些选择“躺平”的官员,注定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无法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满意。唯有让那些无所作为的人失去职位,才能对“躺平”风气产生最大的威慑和抑制作用。
从根本上看,干部队伍中“躺平式”成员越少,政府执行效能便会更加强大,社会公平与正义亦能更易达成。优化干部队伍素质,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人民群众,这对于社会长远进步具有极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