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这一天很可能会被中国汽车行业长久地铭记……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作为中国汽车界的标志性日期而被广泛传颂。
小米YU7于今日正式投放市场,其价格区间为25.35至32.99万元。订金开放仅3分钟,预定量便突破了20万辆。短短1小时内,预定量更是激增至28.9万辆。18小时后,不可退款的订单量已达到24万辆。这在我国的汽车销售史上前所未有,上一次类似的现象,是国产Model Y首次公布售价并开始接受订单……
这款中大型SUV,车身长度达到4999mm,其外观设计极具吸引力,配置丰富实用,全系车辆均配备了全面的驾驶辅助系统,车内外还融入了许多便捷的小设计,因此,它无疑成为了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内的现象级产品。小米汽车在短短一天内,几乎已将全年的产能消耗殆尽,而这款车型的火爆程度,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或许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
从最终成效来看,小米YU7的迅猛崛起,彰显了小米SU7的成就,众多产品的好评如潮为YU7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表明,新能源汽车时代与燃油车时代存在显著差异,那些资历较深的老牌车企们,也别总是倚老卖老,若实力不济,那就只能接受现实!新兴的汽车企业更有可能在新兴的领域,以新颖的手段赢得市场的青睐,理想汽车便是如此,小米汽车也不例外。
从行业视角来看,特斯拉、蔚来等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品牌,难免会受到冲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那些刚刚崭露头角,希望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有所建树的合资企业。在小米的严格审视下,这些企业的困境显露无疑。
自小米YU7问世以来,汽车界陷入了近乎死寂的宁静,以往那些热衷于对竞争对手品头论足的企业高管们,此刻也纷纷缄口不言。究其原因,数据摆在那里,即便黄牛抢购订单,也只因公众对这款车型抱有极高的期待,这并不能证明YU7的畅销只是表面繁荣。
自然,我们目睹了某些人的情绪失控,东风日产的高层管理人员黄照昆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抱怨不已:小米YU7在短短3分钟内预订了20万台,这一数据背后暗示着消费者需等待一年以上才能提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品牌能拥有如此忠诚的粉丝群体。反复确认了这一法则——群体往往导致智慧下降,汽车产量的增加需要数千个零部件供应链共同扩大生产规模,这并非如手机行业那般简单易行,然而,这种手机行业的做法却往往能轻易激起人们的情绪。
这位高层人士的言论,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众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见解。他们发现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未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昔日对合资燃油车的热情也随之消退。他们甚至认为消费者“不识货”、“忠诚过度”,却很少反思,是否是因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本身存在问题!这位高管迅速发布道歉声明,他此举展现出了一种缺乏坚持到底的能力,且言辞轻率的形象,这种特质恰好印证了大众对于众多“顽固”的传统汽车企业管理层所持有的固有认知。
当然啦,小米YU7一经热销,作为主要制造商,比亚迪无疑是最为喜悦的。这主要是因为,从产品角度来看,比亚迪旗下的车型几乎无一与小米YU7构成竞争关系,彼此各自销售。然而,关键之处在于,比亚迪是小米汽车的重要电池供应商之一。在此次推出的小米YU7后驱版以及Pro版本车型中,相当一部分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便来源于比亚迪。
小米YU7一经上市便引发抢购热潮,随后的日子里,比亚迪的电池业务也因此受益匪浅,可谓是沾了小米YU7的光。友商的新车上市并未对自身构成威胁,反而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真是一个美梦成真的好戏码。
从小米SU7到小米YU7,甚至更远的范围,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理想和鸿蒙智行在市场上的表现,这都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能源汽车的运作方式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涌现出了众多新产品,它们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认知的看法。众多传统品牌仍旧寄望于操控消费者的心理,即便产品性能平平,也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赚取高额的售价与利润,但这种方法显然已经不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