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留意国产游戏发展情况的普通玩家,我此前从未料想到,自己会因为一篇对腾讯游戏展示支持态度的客观分析类文章,收到腾讯官方发出的“投诉举报”通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的文章核心要点恰恰在于呼吁玩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游戏争议,防止出现情绪化诋毁的情况——可如今,倡导者反倒成了“被举报者”。
事件始末:一次善意的辩解
前天,针对众多家长控诉的《王者荣耀》的问题,我撰写了一篇名为《你孩子玩王者吗》的文章 。
文章明确表示反对那种一味支持家长而不理性看待游戏的做法,着重强调了应当凭借合法渠道进行理性沟通 。
荒诞转折:支持者反遭举报
于今日之时,我竟然接收到了平台所给出的通知,通知内容为:“接腾讯公司投诉,您的内容涉嫌损害其商誉” 。投诉的详细情况仅仅只是进行了模糊的标注,标注内容为“发布不实信息”, 然而却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段落 。更加让人感到困惑不已的是 :
• 文章从未提及马某某等怎么样的等指控;
核心观点实际上是为技术误判去提供解释的空间,这跟某位教师申诉QQ空间被封禁时的立场是一样的,。
• 文中只是引用一些网络资料,均来自权威投诉平台。
反思:举报机制为何沦为“文字狱”?
此次经历暴露出腾讯在舆情管理中的矛盾:
1. 举报审核机械化:
腾讯对于关联自身的内容极为敏感,甚至于会错伤到支持者,这般 “宁可错杀” 的策略,跟腾讯起诉商业诋毁从而获得三百万赔偿的维权正当性构成了反差 。
2. 反馈渠道失效:
在我试着借助腾讯客服去申诉之际,碰到了跟其他玩家一样的艰难处境:AI自动回复呈循环状态,人工客服没有任何响应(就如所描述的那般),维权入口简直如同虚设一般。
3. 话语权失衡风险:
若企业只是借助批量投诉去压制全部争议讨论,不管其立场如何,这将会破坏玩家社区的信任根基,就如同所揭露的赛事团队那种“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逻辑,最终受到损害的是行业公平性。
呼吁:建立透明的沟通机制
身为玩家,我依旧坚守原来的立场,持反对态度,反对给游戏厂商贴上污名化的标签,然而更加反对的是把玩家发声的渠道给堵住。要是腾讯看重品牌的声誉,那么应该首先解决两个大问题,这两个大问题分别是:
这场闹剧终究会消逝不见,然而它所揭示出来的症结却依旧存在着:当企业把“举报按钮”用来取代“对话窗口”,将“投诉威慑”用以覆盖“事实澄清”,最终被消解掉的恰恰是那些愿意进行理性发声之人的信任。或许腾讯应该再次重温自身维权的初心——对于商誉而言,最好的保护是公正,而并非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