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的一片观望中,小米YU7终于来了。
5月22日正值小米成立15周年之际,小米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耗时两小时,揭晓了一系列战略级新品,以此作为小米迈向15周年的新里程碑。在这些新品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玄戒O1芯片以及全新车型小米YU7。尽管小米YU7的具体售价尚未公布,且未开启预订,但它依然成为了整个发布会的焦点所在。
然而,在此次发布会上,雷军并未对近期外界对小米涉足汽车领域所提出的种种疑问作出正面回答。尽管如此,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变革正在无声中进行。
回顾小米SU7的首场发布会,雷军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造车领域的新技术,其中安全只是众多内容之一。然而,在YU7的发布会上,安全议题成为了重头戏。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他多次强调了“安全”这一关键词,并在安全硬件方面,特别提到了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等技术。
在最近的事故争议焦点中,辅助驾驶技术亦有所调整。雷军首先对YU7车型所配备的辅助驾驶硬件进行了详细阐述。紧接着,他进一步指出,小米YU7将全面配备激光雷达系统。
在对比中,我们发现激光雷达在探测距离和异形障碍物识别的精度上,相较于未装备激光雷达的版本有了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发生事故的车型是小米SU7的标准版,该车型并未配备激光雷达。
以上变化,可以算是对此前事故的间接回应。
小米YU7的首次亮相会上,展现在众人眼前的车辆主要亮点集中在设计美学上,如车身比例的和谐、电动内翻式门把手的创新设计;同时在智能化配置上,小米天际屏全景显示技术引人注目,首批车型更是搭载了新一代高性能的Thor芯片,全系车型均配备了激光雷达辅助驾驶系统。
在辅助驾驶技术领域,小米此次将其定位为全系列标配的顶级配置,硬件部分囊括了Thor芯片、一枚激光雷达、一枚4D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
小米通过其出色的外观设计来吸引年轻消费者,这在SU7车型上得到了成功的验证。在YU7车型中,小米依然着重突出其外观魅力,雷军强调,小米YU7并非仅仅是SU7的升级版本,而是一款在内外设计上均有显著差异的小米品牌首款SUV。
在发布会上,雷军详细阐述了该款车型的车身尺寸,即4999毫米长、1996毫米宽、1600毫米高,并展示了其3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以及1.25倍宽高比等比例,这些比例使得车辆外观更加美观。
令人关注的是,在此次发布会举行之前,法拉利中国的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法拉利先生的专属Purosangue》,文中展示的车型采用了绿色调,并强调“定制之魅力,源于色彩之缘。历经六十载,独到配色重新诠释了经典”。此举亦被网友解读为对小米YU7可能借鉴行为的讽刺。
小米并未提及法拉利。从之前车型名称公布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已知晓,这款车型正是瞄准了特斯拉Model Y而设计的。
在小米YU7首次对外公布之际,正值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本同步上市,特斯拉官方微博上发出“即便如此对比”的言论,雷军随即积极转发并作出回应:“没问题。”小米方面当时透露,“YU”的含义是“Y Ultra”,意指性能更胜一筹的Model Y。
即便在此次发布会中,雷军着重指出“YU”寓意着“随风而行”,然而,他仍旧对小米YU7与特斯拉Model Y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两款车型均设有三个不同版本,包括基础的标准版、进阶的Pro版以及顶级的Max版。在各项对比指标中,小米YU7似乎略胜一筹。除了体型略大之外,在电池续航方面,以标准版为例,小米YU7标准版配备了96.3度的电池组,续航里程可达835公里,而Model Y标准版则搭载了62.5度的电池组,续航里程为590公里。
小米YU7配备了天际屏、激光雷达、连续阻尼可变减震器以及800V高压架构等先进配置,雷军指出,这些配置本身就足以使小米YU7的价格比Model Y高出六七万元。相较之下,Model Y的起步价格仅为26.35万元。
行业人士指出,此次对比并未涉及两款车型的重量差异。具体来看,小米YU7的标准版比Model Y重约300公斤,这直接导致其能耗增加,同时惯性加大,从而对刹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越实验室的对比结果,这两家企业的实力仍需市场来检验。在小米YU7加入竞争之前,去年汽车领域便出现了“六大势力联手围攻特斯拉”的局面,然而Model Y却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便要关注YU7在7月份上市之后,是否能够如同SU7那样,继续保持其热销态势。
然而,黄牛们已经抢先一步。在二手平台上,关于“小米YU7 F码”、“小米YU内部渠道首批提车”等话题的帖子已有数十篇,报价跨度从1800元至6000元不等。其中,有一篇标价2000元的帖子,吸引了超过200人表示出购买意愿。
显而易见,无论未来如何发展,小米YU7的受欢迎程度都将持续高涨。然而,小米在经历了流量背后的挑战后,显然应当对迅速走红的现象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近期,雷军在内部讲话中指出,外界对小米的期望表明,小米在汽车领域已非初来乍到者。伴随着新车型接连问世,小米的确不再是汽车行业的生手,已成功度过新手阶段。面对汽车行业的一系列挑战,小米需作出回应,包括近期出现的种种疑问。
尽管在本次活动上,雷军仍旧充满热情,声音甚至变得沙哑。然而,众多观众普遍认为,他的态度相较以往显得更为慎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显得轻松和自信。
显而易见,在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逆境之后,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发展不仅迫切需要一款能够引起市场关注的爆款新车,更需着力恢复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从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投身于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之中。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投资市场存在风险,投资者需保持警惕。本篇文章并非针对个人投资提供指导,亦未针对特定用户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进行考量。读者在使用本文中的观点、意见或结论时,需自行判断其是否适用于自身情况。若据此进行投资,一切后果由投资者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