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花顺董事长,把减持股票称作“让渡市场机会”,引发了争议,之后又紧急撤销,然而,这种先说要减持,最后又不减持的行为,在同花顺多次出现 。
三天之内,同花顺董事长易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在9月6日的时候,有一家市值差不多接近千亿的“炒股软件”,它非常高调地抛出了减持计划,打算套现差不多接近5亿元,其中易峥个人的那一部分就高达2.47亿元呢。而它给出的理由却真的是让人又好笑又无奈,一方面是说“阶段性增持目标已经完成了”,另一方面是声称“要让渡市场参与机会”。就是这样的一份公告,一下子就刷屏了,还被大家调侃成是“高位接盘邀请函” 。

同花顺就两位股东减持发布公告。
股价在9月8日于盘中的时候,一度出现了跌超6%的情况,在收盘的时候,呈现出大挫4.95%的态势,并且当日市值锐减近百亿,市场第一时间就以抛股等方式对此作出了立即、确切且直接的反应,众多散户也随之纷纷发出了吐槽,称董事长有可能已经将2亿资金收入囊中,而自己却不得不为其行为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负担 。
兴许是舆论不断发酵扩散造成的,又或许是股价经历大跌之后价格已然低于心里预先期待的数值。在9月9日凌晨时分,易峥忽然宣告终止减持行为,在那段其间一股都未曾出售 。
短短72小时内,情况峰回路转,同花顺依靠一句“不卖了”,使得股价止住下跌开始回升,在9月11日收盘时上涨了4.56%,投资者松了一口气,然而却免不了心中产生疑惑:这究竟是董事长真心实意维护股价,还是又一次如同“狼来了”那般的资本试探行为呢?
经常上演“狼来了”
在这个时候,同花顺进行减持,原本没什么特别稀罕的,毕竟当时行情正处于兴盛阶段。自从去年出现“924行情”以后,A股整体呈现出回暖状态,作为“牛市旗手”的券商股也一直迅猛上升。而且同花顺的股价更是累计出现了238%的涨幅,在8月18日的时候创下了426.88元这样一个历史高点。
在这一轮行情里面,易峥的财富是不断上涨的。他现在55岁,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在2001年的时候创办了同花顺,于2009年带领公司登录创业板,如今持有股票1.94亿股,占比为36.13%。在按照9月8日收盘价来计算的情况之下,他的身家超过了666亿元。

易峥今年的身家大涨。
他在本次打算减持的那些股份,是源于2022年处于低位时进行的增持操作,当时买入的成本仅仅只有73元,而现在要是进行套现的话,能够获得将近5倍的收益 。
在此种背景状况之下,处于高位进行套现这件事情也就并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了。根据Wind所给出的数据能够展现出来,自下半年开始以来,已经有差不多940家A股公司公布披露了减持的相关公告,这些公告所涉及到的是1740多位以上的股东。就在短短的9月六个交易日这一期间之内,就有130家公司宣告宣布了减持的情况,与同比相比呈现出翻倍的态势。财富实现兑现,将其装入袋中从而获得安稳,已然成为了市场当中的一种常态现象。
但易峥和其他人不一样,对于众多上市公司实控人而言,减持的理由大多是“资金需求”或者“个人安排”,然而他却别具一格,其操作为“阶段性增持目标已然圆满达成”,还有“让渡市场参与契机,释放流动性能量,激活市场活跃动力” 。
相比较而言,同花顺员工持股平台凯士顺可要坦率许多,其原因唯一就存在四个字之上:资金存在需求。当下,凯士顺持有股份数量有4819万,所占比例为8.96%,属于公司第三大股东。此次准备减持0.13%的股份,按照公告当日收盘价来进行计算,大概是2.53亿元。并且在易峥改变主意之后,凯士顺原来的减持计划还是照旧继续推进。
由宣布套现起始,来到紧急叫停这一阶段,易峥的此番进来又出去,致使股价急剧下跌随后又急剧上涨,这也使得市场再一次目睹到了同花顺的“狼来了”情况 。
就因为,这可不是那种纯粹的第一次,同花顺出现“宣称要减,最终又不减”的情况。回忆往昔,同花顺常常隔上一部分时间,就去发布一回减持公告。然而呢,每一次都是仅仅做一些象征性的减持动作,要不然就是直接完全不减持了。
2019年,同花顺曾披露过于几次大手笔减持计划,比例动不动就达到总股本的2%至3%,那么金额高达数十亿元,可真正卖出的股份数不清有多少。2021年,它又披露了多次大手笔减持计划,比例是总股本动辄就要达到2%-3%,金额呢高达数十亿元只是但真正卖出的那也股份才那么一丁点儿呀实在可以说是寥寥无几。2023年3月份股价出现快速上涨之时,它更加高调地宣布集体准备减持了啊就要卖出4550万股,这个4可是占总股本8.46%,潜在套现金额差不多接近90亿元呢。然而等到期限都已经满了的时候,那个除了董事王近象征性地减了25862万股以外其他的人几乎就没有任何行动。
凯士顺的减持轨迹,同样耐人寻味。
它身为员工持股平台,其减持节奏差不多跟A股行情同步共鸣,行情低落时,计划往往是“雷声响亮,雨点微小”,行情转暖时,减持才会开启。在2014年底以前,凯士顺总计套现超过1亿元,2015年到2019年,多次预先通告,然而并未正式实施,直至2019年市场显著回暖,凯士顺才重新启动减持,截止如今累计减持比例超出5%,套现金额超过15亿元。
时间一长,市场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同花顺热衷于上演“狼来了”的戏码 ,同花顺的减持方案一般是这样的先要推出某个减持预案,此时股价就会前震后荡,等到市场的反应变得过度之时,再减少成交量甚至取消减持 。
投资者面对这样的反复横跳,一方面习以为常,另一方面又难免心生抱怨,他们质疑,这是不是借着预披露恶意压低股价,制造波动从而为资金运作创造空间呢?还是说,公司管理层对未来发展并没有十足的信心呢?
千亿市值“虚火旺盛”?
截至8月18日,国内资本市场里,同花顺这家唯一股价冲破百元的券商股,其股价冲到了426.88元/股,市值由此一度突破千亿,不过,这究竟是实实在在的实力,还是虚假的繁荣景象,仍有待查验。
同花顺股价出现飙升情况的背后,主要是依赖着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是,A股行情呈现出回暖态势,顺势带动了投资者对于行情软件以及金融数据的需求,另一股力量是,有AI概念进行加持,使得“智能投顾”、“AI投研”这类相关故事被不断延续点燃,在资本市场上,几乎是把它看作是金融信息服务赛道里的“GPT玩家” 。
就算回到基本状况层面,情形却并非一样很是令人 optimism. 半年的财报表现出,这一年上半年的公司达成了营业收入十七点七九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八;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五点零一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八。这些数值光是看感觉状况一般,然而跟市值扩张的速率相比较的话,明显不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别.


同花顺近年来中报业绩。图片来自腾讯证券。
以估值来进行观察,同花顺的静态市盈率超过了100,比多数的券商都要高。高估值这种情况,固然有着市场情绪起到的助推作用,然而若要实现长期的维持,还需要更为扎实的业绩来给予支撑 。
从业务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被划分成了四块,这四块分别是,行情系统服务,也就是网站与APP,增值电信,具体而言是B端数据库与C端收费软件,广告推广,比如券商开户导流等,还有基金代销。其中,行情服务属于引流入口,而后三项所要承担的是流量变现 。
增值电信在长期内乃是所谓的“现金奶牛”,于上半年期间贡献额度达8.6亿元,此数额同比增长幅度为11.8%,并且,其占总营收比例近乎达到一半。广告推广所获取的收入为6.41亿元,该收入同比增长比例高达83%,然而,其基数却是有限的状况。基金代销呈现的表现最为显著地尴尬,在上半年仅仅为1.68亿元,同比呈现出微微下降的态势,下降幅度为0.04%。通过观察是不难被发现的,同花顺所拥有的金融版图幅度,远远比不上东方财富那般具备完整性。
于是,千亿市值更多是依靠“故事”来进行支撑,近些年来,同花顺不断地频繁强调人工智能,推出了智能投顾、智能研报等相关产品,在2022年年报当中更是声称旗下“i问财”是财经领域落地情况较好的自然语言系统,其自研语音识别“处于第一梯队” 。
2023年,GPT引发AIGC行情,同花顺股价如火箭般急剧蹿升,公司顺势拓展AI业务,不仅于投顾端着力推进,还跨界涉足医疗领域,研发“小花探影内镜助手”,用以协助医生在胃肠镜检查之时提示漏检部位。
在AI+投顾领域率先发起行动,确实给同花顺带来了全新的可想象拓展空间。然而,要把相关设想转化为实际商业运作,还存在诸多困难之处:用户会不会心甘情愿缴纳费用呢?跟券商以及东方财富相比较,它所具备的AI优势是不是足够醒目突出呢?在短时间范围之内,这些都得不到确切的回应。
而且更具现实性的在于,AI研发投入是极为庞大的,在2024年的时候相关支出增长到了9.02亿元,然而当前所获得的回报却是有所局限的,甚至还有可能对利润造成拖累,同花顺财务总监杜烈康就坦率地讲过:“公司现阶段在AI方面直接关联的收入 scarcely 有。”。
换个说法来讲,同花顺此刻正处于两难的境遇之中:它拥有高估值,可这离不开AI叙事 ,然而,其能不能真正获取收益还是没有定论的 。它的基本面不是特别坚实 ,新的能够产生增长点的事情不清晰 ,并且在如同基金销售这般的核心业务方面还落后于竞争对手 。在这样的情形态势之下,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任何一个举动都会被市场无限放大 ,进而就成为带动股票价格变动的极为敏感的杠杆 。
“老二”位置不稳
于国内金融信息服务赛道而言,东方财富、同花顺、大智慧常常被放置于一起展开比较。同花顺长时间被赋予“千年老二”这一标签,它的知名度并不低,其用户基础也不低,然而却始终遭受东方财富的压制 。
关于财报之上所呈现出的差距,那无疑是更加清晰明显,能够一看便知。在二零二四年的时候,东方财富的净利润达到了高达九十六点一亿元的程度,已然十分接近百亿这一关键界限;而同花顺在同一时期的净利润仅仅只有一十八点二三亿元,其规模差距达到了五倍之多。
其根源是关乎战略的分野情况,东方财富于2015年时收购了西藏同信证券,在获取牌照之后没多久便从信息平台迅速转变成互联网券商。依靠流量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它又成功孵化出天天基金,在基金承销牌照到手后,业务模式很快就演变成了“内容—流量—交易”这般的闭环 。用户先是看资讯,学着去理财,而最终能够在平台直接进行买基金以及做交易等行为。
同花顺始终停留在“卖数据、卖工具”的状态,虽说它也获得了基金承销资格,然而在流量转化方面,以及用户黏性方面,都远比对手要差,并且还缺少闭环金融生态。
只是,它依旧有着不小的底气。透过易观千帆所展示的数据能看出,在2025年7月这个时间点上,同花顺凭借3501万的月活量,在第三方证券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国盛证券的刘高畅持有这样一种看法,他觉得ETF大时代什么时候来呢这个时代的将至,有望促使公募基金规模扩大,进而为同花顺的互联网理财业务开拓出全新的空间。
真正让市场紧张的,是大智慧的爆发。
2025年,湘财股份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合并大智慧,从而进行重组,出现了“大智慧加上湘财证券”的新主体。这个新主体既拥有牌照,又具备行情入口,业务版图得以迅速扩展。自6月以来,大智慧的股价一路上扬如同开挂一般,在14个交易日里最大涨幅超过了70%,竟然就连市场都喊出了“下一个东方财富”这样的口号。
对于同花顺来讲,这无可置疑是一次沉重击打。特别是在交易服务以及券商数字化的方向之上,合并之后的大智慧说不定可以比它更具备想象空间。华创证券的徐康进行分析,这宗并购顺应监管指引方向,有希望达成优势相互补充。
按照数据所呈现的情况来看,当下大智慧的月活数量略微比华泰证券要高出一些,不过仅仅是仅次于有着1600万月活数量的东方财富。要是依据东方财富在2024年所展现出的手续费收入与月活的转化水准,那么合并之后形成的新主体,其手续费收入有希望增加35亿到38亿元。
这蕴藏着这样的一种意味,原本呈现出的“东方财富一家占据主导地位、同花顺处于第二位、大智慧处于落后态势”的那种格局,正在面对着出现松动的状况。
在同花顺这里,“老二”所处区位,不但很难去追上东方财富,而且随时都有被新晋玩家反过来超越的可能性。怪不得市场有这么个调侃:易峥所说的“让渡市场”情形,听着好像是对江湖出现变化而提前表现出的怯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