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来自huaweicentral的外媒报道,华为已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成功申请了鸿蒙品牌的商标,该商标于2019年5月14日获得了批准。此外,华为已将「HongMeng」商标的申请提交至全球多个知识产权机构,涉及加拿大、墨西哥、新西兰、欧洲以及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前,华为中央曾揭露华为在欧洲成功申请了“ARK OS”这一商标,该商标被视为华为自主研发系统在国际市场上的版本。
华为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华为鸿蒙”商标的注册申请,同时注明该商标所涉及的商品适用于操作系统软件。信息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方网站。
不管怎样,这表明华为已经开始着手为在海外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huaweicentral指出,该操作系统具备跨平台特性,涵盖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最快今年秋天,最迟明年春天面市
尽管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布日期尚未明朗,但关于它的各种猜测和热议在知乎以及开发者社区中持续不断。
近期,有网络消息指出,华为总裁余承东在其私人互联网好友群中透露,该系统预计最早于今年秋季,最晚于明年春季正式推出市场。此举实属无奈之举,若条件允许,他本人更倾向于继续使用谷歌和微软的产品。此外,这一消息也进一步证实了该操作系统将成为一个兼容多种操作系统的统一平台。
近期,华为中央媒体平台披露了鸿蒙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
观察到的几张公开图片显示,可能是由于时间紧迫未能进行全新设计,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界面与现行的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的EMUI系统高度相似,尤其是在权限管理和应用下载的界面设计上。
图源:Huawei Central
此应用在天气信息中明确指出兼容“安卓绿色联盟”,该联盟由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等五家知名企业携手创建,致力于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健康的软件环境,持续为用户带来卓越的应用使用感受。
在坚持这一原则的过程中,正如先前所述,鸿蒙操作系统具备跨平台特性。此外,余承东曾指出,该系统能够支持所有安卓应用及各类Web应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重新编译安卓应用后,这些应用在鸿蒙系统上的运行效率将显著提高,提升幅度高达60%。
有观点认为,鉴于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销量位居前列,市场份额相当可观,若鸿蒙系统能够构建起一个强大的应用环境,其在用户数量上或许能与苹果iOS和谷歌安卓相媲美,甚至有可能与它们共同构成操作系统领域的三足鼎立之势。(尽管这样的说法尚显过早,但这样的言论无疑为华为注入了信心。)
自研操作系统的筹备:方舟编译器
系统操作的顺畅度增加了24%,而系统的反应速度则提高了44%,并且,经过第三方应用的重构,其流畅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60%。
熟悉的人应该知道,这是余承东在 上介绍的「方舟编译器」。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坦白指出,软件领域是华为的短板,他强调将坚定决心予以克服。「方舟编译器」便是华为为实现这一承诺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2009年,华为内部成立了编译组。到了2015年,华为成功吸引了编译器领域的顶尖人物,即开源Open 64编译器的首席架构师Fred Chow,并邀请他加入团队,担任华为编译器技术首席科学家的职务。在他的领导下,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团队成功研发出了方舟编译器,并将其首次应用于EMUI 9.1系统。
官方资料显示,方舟编译器能够显著提高系统运行速度,其关键在于与Android编码方式的显著不同:它采用全程执行机器码的机制,这使得APP和系统的运行更加顺滑,有效避免了安卓系统在“边解释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卡顿问题。
在安卓应用的支持层面,只需将应用程序在方舟编译器中完成编译工作,无需进行全新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开发难度。
方舟编译器除了负责为 EMUI 提供支持,其当前的主要职责似乎转向了鸿蒙这一新兴且亟待优化的操作系统底层。
华为5G手机即将面世之际,其鸿蒙操作系统和方舟编译器将协同华为在云计算、5G芯片、通信等技术领域的实力,对于华为打造5G+IoT生态系统而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华为在2015年的网络大会上推出了一款名为LiteOS的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除了鸿蒙系统之外。目前,这款由华为自主研发的系统已被应用于其GT系列智能手表上。依照既定计划,LiteOS未来有可能被纳入鸿蒙系统的范畴之中。
除了 Android,还有 Google Fuchsia
在5G与物联网这一战略焦点上,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不仅是一项应对谷歌服务中断的应急措施,一个备选方案,更是一把可以与谷歌正在培育中的新系统——Fuchsia相抗衡的利器。
Fuchsia项目首次亮相是在2016年8月,当时在Google的Git代码库中得以呈现,随后在2017年正式公之于众。与Android和Chrome OS所采用的系统不同,该系统并非基于Linux构建,而是一款开源性质的实时操作系统;它以Google自主研发的Magenta内核为基础,是Google从无到有精心打造的。
Fuchsia搭载了全新的基础架构和用户界面设计,其目标与华为的鸿蒙系统相仿,即具备在多种设备上流畅运行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Pixel手机、Google Home以及众多依赖Android和Chrome OS的第三方设备。
Google Fuchsia 的 UI 界面
Google 着力开发 Fuchsia 系统的核心目的,在于顺应未来设备联网数量日益增多的趋势。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术相对落后、在运行流畅度和系统更新方面存在不足的 Android,似乎已不再适应这一趋势。
凭借Fuchsia这一创新操作系统,谷歌在系统层面掌握了一个稳固的核心接口,这使得在实现跨设备数据流通、深化语音交互等功能时,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去年报道显示,参与Google Fuchsia操作系统开发的员工数量超过百人,预计搭载该系统的产品最早将于2020年与公众见面。Google计划在五年内让Fuchsia取代Android,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布局。
华为「鸿蒙」的发展路径
从Android和Chrome OS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大致可以预见到,Google有意图将Android的成就复制到Fuchsia系统上,同时将原本属于Google操作系统生态的自身设备以及第三方设备,统一纳入其麾下。
华为在摆脱了谷歌安卓系统的依托之后,将直面占据稳固市场份额的苹果iOS和安卓两大操作系统的挑战。对于华为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成为了业界广泛讨论的焦点,涉及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华为鸿蒙系统构建应用生态的问题引发关注:众多国内外知名、主流的应用,诸如微信、支付宝等,是否将推出适配鸿蒙系统的软件版本,这直接影响到鸿蒙系统对用户的吸引力。同时,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华为鸿蒙是否会步微软Windows的后尘。
华为鸿蒙系统的开放性备受关注:显然,该系统将首先在华为生产的手机、智能手表、个人电脑等硬件产品中得到应用。然而,鸿蒙系统是选择走向开放,还是效仿苹果,构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这一点尚待揭晓。
若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得以对外开放,那么国内如小米、OPPO和vivo等品牌是否考虑将其纳入自家的产品线?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哪些关键因素需要被谨慎考量呢?
关于这些问题,也欢迎各位在文末留言互动。
金融时报最新报道指出,Google在决定停止向华为提供供应之后,其立场已有调整,目前正积极向特朗普政府进行游说,旨在争取将针对华为的出口禁令实施时间进一步推迟,甚至力求实现全面豁免。
媒体进一步对原因进行了剖析,谷歌担忧若华为停止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其在中国市场的Android份额将遭受重大损失,毕竟华为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