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八点,当我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之际,我竟发觉手指有些发抖,我不禁问,你确定要如此去做吗?
此决定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行为,上周在整理相册之际发现,我居然想不起来上一次将一本书完整读完究竟是何时,每日于屏幕前耗费8小时,然而却感觉脑子愈发空洞。
(一)断网初体验:戒断反应来得猝不及不及
在九点整的时候,习惯性地朝着手机所在的位置伸去手,手指在空空如也的桌面上胡乱摸索。然后站起身来,去倒了一杯水,之后又回到书桌前面,在十分钟之内,这样的动作这般重复了三次。
09:30,心底涌起一种奇特的焦虑感,好似有无数只小蚂蚁在爬来爬去,总感觉自己错过了某些重要信息,随后我开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耳朵好像能听到那并不存在的消息提示音。
10:00 时翻开《瓦尔登湖》,读了三页,然而却全然不知所讲内容是什么,思绪好似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毫无秩序地胡乱飞舞,原来,我的专注力已然被切割得这般破碎 。
(二)转折:在焦躁中遇见宁静
在十一点的时候,硬是迫使自己坐到书桌跟前,进而着手抄写诗词,第一页上面的字迹十分潦草,当抄到第二页的时候,稍微显得工整了些许,等到抄到第三页之际,笔尖最终跟上了呼吸的那种节奏,。
悠然于东篱之下采摘菊花之际,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在写下这样的句子时点,刹那间领会了陶渊明所讲的“心远地自偏”。未曾是环境存在喧嚣,而是内心从来都未曾有让其安静下来的时候。
中午十二点,用心制作了一顿午饭,慢慢地清洗蔬菜,认真地切着姜片,注视着油在锅中泛起了细密的泡泡,原来食物的香气具备如此丰富的层次,米饭所散发的甜味得静下心来才能够品味。
(三)深度:当无聊成为创造的源泉
十四点整,人躺在阳台的躺椅之上,处于发呆状态。云朵移动得十分缓慢,光影在墙面进行游走。不少曾被遗忘的记忆,就这样悄然浮现出来:
回想幼时于田埂之上追逐蜻蜓的那些午后,忆起大学图书馆内那个老是坐在窗边的姑娘,记起首次领到工资之际给父母购置的礼物......
这些珍贵的记忆,竟在日复一日的刷屏中被尘封。
三点半时,把那搁置了好几个月都没咋动过的素描本拿起来,并没有啥固定目标,完全是凭自己那随意的想法去画,一开始线条显得很生硬不熟练,慢慢地变得顺畅起来,然后一幅画着窗台上绿色植物的画就在纸上逐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了。
原来,"无聊"不是空虚,而是留给创造力的空间。
(四)顿悟:数字时代的生活智慧
17:00 打开手机前,我在笔记本上写下这些感悟:
我们不是在逃避网络,而是在找回专注
每一回刷屏,皆在对我们分心进行训练,然而深度思考所需的是连续的注意力,无聊乃是必要的留白。
如同画作需要留有空白之处,生活同样需要存在无所事事之时,那是灵感得以孕育的时期,现实的世界一直要比屏幕更加精彩。
阳光有着的一份温度,风拂过发梢那种触感,茶水于喉间留存的回甘,这些极为细微的感受被虚拟世界永远无法替代。
启动机器之后,微信弹出足足128条信息。一条一条逐个回应之后我察觉到,真正处于紧急状况的,数量为零 。
今夜晚些时候的夕阳,显著地格外呈现出美丽的样子。站立于窗户前方所在之处,朝着天空的方向望去,目睹天空从橘红色逐渐地转变成为深蓝色,整个这样的过程持续了长达三十五分钟的时长。如果是在平常的时日,在这个具体的时间点上,我极有可能是正在刷着短视频,口中抱怨着“时间过得真的是非常快速”。
于《瓦尔登湖》里,梭罗这般撰文写道,“我甘愿深切地扎进生活之中,去把生活的骨髓给吮吸殆尽。”。
这8个小时之中使我清楚知晓,我们所需求的并非是更为优质的手机,而是更为出色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断网操作,并非是要与世界相疏离,而是为了能够以更为深入的状态切实活在当下。
→ 你最长能断网多久?断网时都做些什么?
请注意啦,去关注一下我@青空 哦,等到明天的时候,我会进行《在菜市场,我被一个卖菜阿姨治愈了》的分享呢。
我名为青空,身为一个写作者,处于快节奏都市里寻觅慢生活。记录那些被人忽视的温暖瞬间,分享平凡日子当中的深刻感悟。愿我写下的文字,能够陪着你走过一段宁静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