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那满屏都是数据的财务报表,实际上,能够凭借专业的分析方法,进而得出结论。常用的方法主要存在着两种,分别是,比较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
一、我们先说说比较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采用比较法,该方法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且可供比照的数据展开对比,进而将存在的差异或矛盾揭示出来。
(一)以比较对象分类:
若将此与本企业的历史情况相比较之中,也就是在不同时期(2 - 10年)的指标相互进行比较的情形下,这也被称作是“趋势分析” 。
2.和同类企业作比较,也就是同行业平均数或者竞争对手展开对比,这也被称作“横向比较”。
3.与计划预算进行比较,也就是实际执行的结果跟计划指标去比较,这也被称作“预算差异分析”。
(二)以比较内容分类:
对比会计要素的总量,总量所指的是报表项目的总金额,像总资产、净资产、净利润之类的。总量比较主要被用在时间序列分析方面,像是去研究利润逐年的变化趋向,查看其增长的潜力。有时也会被用于同业对比,观察企业相对规模以及竞争地位的改变。
2.进行比较结构百分比操作:将资产负债表予以转换为结构百分比报表,把利润表予以转换为结构百分比报表,将现金流量表予以转换为结构百分比报表。举例来说,以收入设定为100%,打量利润表各个项目的比重情况。结构百分比报表被用于找出存在显著问题的项目,从而揭示出进一步展开分析的方向。
需要比较财务比率,各类财务比率呈现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还进一步映照其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毕竟财务比率属于呈相对数形态之物,它成功排除了其中规模方面所滋生的影响,所以具备相当不错的可比性,这也就使之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分析比较内容,财务比率在计算层面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然而针对它去进行说明以及解释方面事情呀,则是显得比较复杂,并且还凸显出困难的特性 。
二、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依据财务指标与其驱动因素间的关系,从数量方面确定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程度,该方法把分析指标分解成各个能够计量的因素,并按照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依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是实际值)替换基准值(通常是标准计划值)借此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因为分析时要逐个依次进行各因素的有序替换,所以又被称作连环替代法。
步骤:
确定财务分析所要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明确需要去分析的财务指标,对该指标的实际数额以及标准数额进行比较,这里的标准数额例如是上一年度的实际数额,而后计算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额;
2. 弄清该财务指标的驱动因素,也就是按照该财务指标的形成进程,构建财务指标同各驱动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
3.确定驱动因素的替代顺序;
4.按顺序计算各驱动因素脱离标准的差异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举个栗子:
某企业在20X1年3月的时候,生产产品所耗费的某种材料费用的实际数额是6720元,然而其计划的数额是5400元,实际相比计划增加了1320元,因为材料费用是由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以及材料单价这三个因素的乘积所构成的,所以能够把材料费用这个总指标分解成三个因素,之后再逐个去分析它们对于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现假设这三个因素的数值有如下表所展示的那样:
计划指标:120*9*5=5400(元) (1)
第一次替代:140*9*5=6300(元) (2)
第二次替代:140*8*5=5600(元) (3)
第三次进行替代,其中140乘以8的结果再乘以6,得出6720元,此为实际数,此为(4) 。
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分析:
产量增加的影响:6300-5400=900(元)
(2)-(1)
材料节约的影响:5600-6300=-700(元)
(3)-(2)
价格提高的影响:6720-5600=1120(元)
(4)-(3)
全部因素的影响:900-700+1120=1320(元)
(2)-(1)+(3)-(2)+(4)-(3)
接下来还会有更深入的财务分析,带你看懂财务报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