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恩老师…妳要跟他们吗?」
曾经抚慰我心灵的那股香味和软绵绵的触感…我的初恋。清纯的她衣服…?!
暮春的雨打湿了古镇的青石板,林韶恩跪在祠堂的老木桌前,指尖抚过排列整齐的木活字——这些刻着篆体、宋体的枣木方块,是爷爷林守义耗尽毕生心血的珍藏。当“活字印刷体验馆”的招牌被施工队拆下时,散落的木屑混着雨水贴在韶恩的袖口,这是《韶恩》开篇最戳心的画面。这部以非遗木活字印刷为底色的漫画,用细腻的笔触将“恩情”与“传承”编织进字里行间,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木活字的刻痕里,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与亲情的重量。
主角林韶恩的名字,是爷爷取的“韶光不负,恩义不忘”之意。作为林家木活字印刷的第二十三代传人,她从小在墨香与木屑中长大:三岁时趴在爷爷膝头看他刻字,五岁就能熟练分拣常用字模,十五岁跟着爷爷为镇上老人印制族谱。漫画用暖黄色的回忆分镜勾勒这段时光:祠堂的窗棂漏进晨光,爷爷握着韶恩的小手执起刻刀,刀刃在枣木上刻出第一笔“仁”字,木屑落在两人的衣摆上,像撒了把细碎的金粉;逢年过节,祖孙俩在祠堂里赶印春联,乡亲们排着队等候,蒸笼里的年糕香气混着墨香飘满整条古巷。
故事的转折,始于爷爷的突然中风。中风后的林守义失去了说话能力,只能用颤抖的手指着祠堂的木柜;与此同时,古镇开发旅游项目,开发商以“非遗不赚钱”为由,要将祠堂改造成网红奶茶店。二十五岁的韶恩刚辞掉大城市的设计工作,就扛起了守护活字印刷的重担。作者用强烈的画风对比展现她的困境:白天,她穿着沾满墨渍的粗布褂子,在祠堂里给游客演示活字排版,镜头里满是木活字的温润质感;夜晚,她坐在医院的病床前,用爷爷教的方法在宣纸上刻字“平安”,字迹歪歪扭扭,眼泪滴在未干的墨痕上晕开浅灰的圈。
韶恩的坚守,起初只换来不解与嘲讽。发小阿杰劝她:“现在谁还看活字印刷?不如把祠堂租出去,给爷爷请最好的护工”;开发商的经理带着合同上门,晃着厚厚的预付款说:“小姑娘别固执,这门手艺早该进博物馆了”。最艰难时,祠堂的屋顶漏雨,淋湿了几箱珍贵的老字模,韶恩抱着发霉的字块坐在地上哭,爷爷突然从轮椅上探身,用僵硬的手拍了拍她的后背,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家训——“字藏初心,恩传百年”。这一幕让韶恩猛然醒悟:她守护的不只是字模,更是爷爷一生的执念,是乡亲们代代相传的信任。
漫画中最动人的“恩情”,藏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里。为了修复淋湿的字模,韶恩带着工具去山上采枣木,当年受爷爷恩惠的老木匠特意送来烘干的木料,说“你爷爷当年帮我印过家谱,这点忙算什么”;镇上的小学老师找到她,要带学生来上活字印刷体验课,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拼出“爷爷我爱你”,举着印纸冲进医院时,林守义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连曾经嘲讽她的阿杰,都悄悄帮她拍了短视频,标题《古镇里的活字姑娘》意外走红,引来无数网友的关注与支持。作者用细腻的分镜捕捉这些瞬间:孩子们趴在木桌前排版,墨汁蹭在脸上也浑然不觉;老木匠帮韶恩打磨枣木,刻刀的纹路与他手上的老茧相映;医院的病房里,韶恩举着孩子们的作品,爷爷用手指轻轻点了点纸上的“恩”字,嘴角牵起微弱的笑容。
画风上,作者巧妙地将木活字的“形”与情感的“神”融合。刻字场景里,镜头会特写刀刃划过木材的肌理,每个字的撇捺转折都藏着力道;展现亲情时,画面色调会变得格外柔和,比如爷爷给幼年韶恩擦去脸上的墨渍,阳光透过祠堂的花窗在两人身上投下菱形的光斑;面对开发商的逼迫时,画面则转为冷色调,祠堂的阴影里,木活字的排列像一道沉默的屏障。在“族谱重印”章节,韶恩为镇上的百岁老人印制新族谱,当活字拼成老人的名字时,镜头拉远,祠堂的梁柱上刻着的历代传人名字与木活字遥相呼应,仿佛整个家族的血脉都在字模间流淌。
漫画的高潮,发生在古镇旅游开发的听证会上。开发商展示着奶茶店的设计图,声称“要让古镇跟上时代”,韶恩却推着轮椅上的爷爷走进会场,身后跟着老木匠、小学师生和闻讯赶来的网友。她举起一块刚刻好的木活字“恩”,轻声说:“这字是爷爷教我刻的,刻了整整三个月。它刻着我们林家对古镇的恩,刻着乡亲们对传统的情。”说着,她将一沓印着活字纹理的宣纸分发给众人,纸上印着的“传承”二字墨香浓郁。这帧画面里,阳光透过听证会的窗户照在木活字上,字模的棱角泛着温润的光,开发商的设计图在宣纸旁显得格外冰冷。
最新章节里,祠堂被列为“非遗保护基地”,韶恩的活字印刷体验馆重新开张,门口挂着爷爷当年手书的匾额“韶恩堂”。周末的祠堂里挤满了人:老人来印族谱,年轻人学刻字,孩子们用活字拼出自己的名字。韶恩推着爷爷坐在窗边,手里握着一块新刻的字模——上面是爷爷中风后艰难写下的“韶恩”二字。阳光落在祖孙俩身上,木桌上的活字在光影中排列成句:“木可朽,字不灭;恩可记,情不绝。”
《韶恩》从来不是一部单纯的“非遗科普”漫画,它更像一封写给传统与亲情的情书。它告诉我们,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执地守着旧物,而是将长辈的恩情、技艺的温度,刻进每个当下的时光里。当韶恩在日记里写下“爷爷教我的不仅是刻字,更是要记住每个对我们好的人”时,每个读者都会想起生命中那些默默付出的人——或许是教你道理的长辈,或许是帮你渡难关的朋友。这些藏在岁月里的“恩情”,就像木活字上的刻痕,看似浅显,却早已刻进生命的肌理,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