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_2101002239]
公司去年经营状况欠佳,今年又碰上疫情,目前虽然恢复了工作,但阿豪通过非官方渠道了解到,上司正和人力资源部门商议“削减编制”的计划。
[id_1110466280]
阿豪感到十分困惑,他在公司已经辛勤工作三年了,确实算是资历较深的人了,而且只要公司要求加班,他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为何现在却不得不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呢?
实商君察觉到,有阿豪那样心态的人相当普遍。这些人通常没有察觉到,在这个环境里,默默付出并不能保证稳固职位,工作年限长也不意味着职位稳固。
真正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你是否足够专业,这毋庸置疑。
你的专业能力越强,你就越难得,就算碰上像疫情这般难关,上司不仅不愿意解雇你,还要借助你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这也许是流行病让我们获得的重大职场感悟:个人技能,就是稳固的职业保障。
01
这个世界
不会亏待认真对待自己职业的人
许许多多的人都好奇,既无资金又缺背景,凭借“专业”技能如何让我在职业领域站稳脚跟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白,老板和客户为什么要用你?
也就是说,在职场方面,你掌握了众多人未曾掌握的专门本领,有些事情在旁人看来难以完成,到你手中却能轻松实现,一些棘手的难题在别人那里束手无策,你却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方法,这样一来,你在职场上的立足就有了充分的自信。
这一切,用两个字就能概括——专业。
职业素养,不仅要求持续精进个人专业学问与操作能力,也要求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工作,力求工作成果达到极致水准。
请问一下,拥有这样能力的员工,哪个雇主不欣赏?具备这些特质的职员,哪个客户不青睐?
关键在于,必须保持职业素养,财富和关系并非必要条件,你只需投入精力、付出努力,就有可能达到该领域最优秀的二十分之一个水平。
如果你既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那么只有“专业”才能成为你脱颖而出的有力工具。
我早年间在一家声名显赫的营销机构历练过,师从一位颇具声望的营销专家,真切领悟到何为专业水准。
每当向客户提交方案,都会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其产品背景与企业过往,偶尔还会自行承担费用前往客户机构总部实地探访。
他强调,若未亲赴现场调研,便难以掌握客户方确切的期望,同样也难以构思出周密的方案。
偶尔提前结束工作,他会约上几位同僚,一块儿研究国外新推出的宣传影片,共同分析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有回我到访他家,看见他家的书架,挤满了这些年他搜集的广告书籍和广告范例,他自己撰写的心得也装了十几本记事本。
平时难得放假,他就去各大广告展参观、和别的广告人交流……
仔细观察这些情况后,我逐渐领悟,他虽然家庭条件一般,接受的教育也不够耀眼,却能在广告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这个世界,不会亏待那些认真对待自己职业的人。
很多人做事只求及格,你若能追求卓越,达到满分或更高,就能脱颖而出。
02
因为专业
你就永远是宠儿
严歌苓是位作家,她要创作《寄居者》,这本书讲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生存状况,为了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她去了很多图书馆,搜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
她连当时人们使用的香水品牌、裁缝店的布局、舞厅的景象等许多细节都仔细观察。
创作《老师真靓》这部作品,她走访了五所中学,部分时间她只是安静地观察,部分时间她融入学生群体共同听课,之后又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保持交流联系。
创作《第九个寡妇》期间,她多次深入乡村实地考察,与河南乡村的老年女性建立友谊,一起用餐,一同居住,一同参与体力劳动等等
即便已经声名显赫,严歌苓每天早上八点钟一到,就会启动电脑,投入写作,每天持续写作六个小时。
她完全能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信息,凭借自己的思考完成写作,却偏要搜寻堆积如山的材料,甚至亲自去现场调研,才会动笔构思。
她偶尔会放松一下,想动笔就动笔,不想动也没人会责备她,不过她还是规规矩矩地每天读书、撰稿。
在一次公开课上,严歌苓说:
一个称职的写作者,需要具备严谨的态度,创作内容要贴合实际,一步一个脚印。
也许正是这份职业素养,使她在众多创作者中显得与众不同,她创作的作品几乎赢得了所有华文文学领域的荣誉,许多影视制作人争相将她的作品拍成影片。
即使你无法成为严歌苓那样的大作家,但至少要能体会到她对自身事业的专注和不懈努力。
她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追求完美,因而获得了卓越的成果,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最为出色。
她完全不必担忧自己哪天会被企业解雇,反而是众多公司争相寻求与她合作的机会。
例如购买空调,消费者往往偏爱那些长期专注于空调制造的品牌,由于它们技艺精湛,因此成为多数人的首选。
很多时候,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极致。
因为专业,你就永远是宠儿。
03
你善待工作
工作也会善待你
实际上,许多人并非不清楚“行事规范”的必要性,只是难以沉下心来逐步积累。
终究,要在某个方面变得精湛,至少需要数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然而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快速致富”的报道,诸如“年轻创业者”、“三十岁资产过亿”之类的案例,持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人们渐渐觉得,比起稳步前进,追逐潮流更为关键,所以雷军的那句名言常被人提及:“在好的时机,普通人也能获得成功。”
许多人却不知晓,雷军那番话的续集里还有另一句话,即:倘若猪能够生出对翅膀,便可以飞得更加平稳。
真正的羽翼,代表我们的业务水平,倘若不够精湛,时机不再的时候,必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神奇少女”王凯歆?
王凯歆于1998年诞生,年仅十五岁便开始创办企业,在《我是独角兽》的舞台上,她引来了五位投资巨头的激烈角逐,到了十七岁,她成功募集了两千万资金,社会各界纷纷将她誉为“未来的马云式人物”。
但没过多久,“神奇少女”的光环不再,只剩下一地鸡毛。
她对待下属态度粗暴,时常恶语相向,导致众多员工离职,并且还挪用公款、虚报平台交易数据。
企业陷入困境之时,她却前往以色列观光,结果公司仅用半年就破产了。
在那之后,她开始尝试做微商,又去炒币,结果因为被指控欺诈,最终从人们的关注中消失了。
实际上,王凯歆颇具经商才能,在中学阶段,通过为同窗代购商品,每月便可获得将近万元收入,于十七岁时成功募集两千万元资金,其初始条件便相对优越。
倘若她能将精力投入到企业运作中,持续增强个人能力,或许真能成就一番功业。
可是,她盘算的是怎样快速获取利益,滥用融资款项,不思责任,沉迷吃喝享乐,最终导致备受关注的企业走向衰败。
查理·芒格认为,想要获得期望的物件,最稳妥的途径是提升自身能力,使之与目标相匹配。
若要在工作领域有所建树,务必先审视一番,自身才干能否支撑起心中抱负,切莫好高骛远,需认清现实,掂量清楚,能力与欲望是否相称,否则难以持久,更易碰壁。
许多人一生平平无奇,根本原因在于过分强调“专精”,行事只图“尚可”,不追求“极致”。
工作中不存在任何捷径,突然发财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只有认真对待自己的职务,专心提升自己的能力。
干任何工作都要投入感情,处于哪个时期就承担相应责任,年纪轻的时候专心致志掌握技能,这是进步最有效的途径。
你善待工作,工作也会善待你。
04
如何让自己变得专业?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写过本书:《专业主义》。
在书中,他提出要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必须具有四种能力:
大前研一撰写的那部作品属于管理领域的权威著作,对有志于了解相关知识的人而言值得研读。倘若认为上述表述过于笼统,那么编辑在此提供三个更为具体的参考方案:
1. 不断突破舒适区
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应从扩展知识储备入手,不少人会联想到“一万小时法则”,认为需要投入一万小时持续训练,才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并非只要投入一万小时重复做同一件事,就能成为该领域的行家,真正需要做的是借助这漫长的一万小时,持续更新你对这项技能的理解。
每次训练,都需要挑战个人局限,将已有的本领融入新的知识与方法,如此才能在本行业里达到顶尖水准。
2. 坚持学习
我们正处在信息激增的时期,涌现出海量资讯,许多人承受着不小负担。
部分资深的职场人士,原本是所在行业的权威,然而时日久远,他们积累的认知开始陈旧,并且拒绝学习更新的资讯,仅依靠旧有的经验度日,最终被时代淘汰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一个称职的职场人士,必然具备旺盛的求知欲望,始终让自己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3.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巩俐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她的姐姐不幸因乳腺癌离世,为此剧组特意为她安排了一天的休息时间,但第二天她便返回片场继续工作,拍摄了菊仙与小楼举行婚礼的场景。
巩俐在拍摄现场,把菊仙出嫁时的得意神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拍摄结束后回到住处,她才忍不住放声大哭。
巩俐后来说:
戏拍完了,回到家该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是你个人的事情。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把情绪释放到电影档案库里那些会永远留存下来的画面上。
有一句话说得好:职场中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不是性情中人。
这便是真正的职业素养,从不将个人情感的波动牵扯到职业活动中去。一旦进入工作状态,我便不再是那个普通的个体,而是一个恪守职业规范的从业者。
最后:
管理学领域存在一种“T型人才”理论,这种理论指出卓越的职场人士应当具备如钉子般的特质,专业能力越是精湛,就越能稳固地扎根于自己的专业范畴,即使遭遇外界环境的冲击,其立足点也不会有所偏移。
你的专业技能才是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你立足的基础,其他因素仅是辅助作用。
因为专业,所以稀缺,你就显得特别珍贵。
很多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就很容易被淘汰。
这其实跟年龄增长无关,淘汰掉的总是那些做事喜欢马虎,不够严谨的人。
因此,提升个人技能,获得顾客的信赖,赢得同业的赞许,是我们在工作岗位上稳步前行的关键所在。
所以,请让自己变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