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知名人士之前,他们首先具备人的属性,是活生生的个体,并非单纯的象征,也不是被群体当作消费品看待的存在。
成名之前,他们原本是普通人,有血有肉的真性情存在,并非空洞的代号,也不是任由民众观赏利用的工具。
“藏好自己,做好清理”。
《三体》这部作品揭示,宇宙文明在遭遇危机四伏的黑暗森林时,必须恪守一条至高无上的生存准则,这条准则就是黑暗森林法则,而提出这一理论的杰出科幻作家刘慈欣,此次却未能有效隐藏自己的身份,近期,有人发现疑似刘慈欣的贴吧账号,该账号因发表的一些观点,导致他在网络上遭受了不明来源的“黑暗森林”式攻击。
5月1日,有豆瓣用户声称找到了疑似《三体》作者刘慈欣的贴吧账号,用户名为shipship。为了核实这是否为刘慈欣本人,有人通过百度账号申诉渠道,反向查到了该百度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码。接着,利用这个手机号码进行了搜索,在支付宝上向该号码转账后确认,其关联的支付宝账号的认证姓名为“慈欣”。
更加恶劣的是,循着这条线索的追查并未终止,刘慈欣的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遭到恶意泄露,出现在一个充斥着夸大其词、负面信息和虚假言论的平台上,该百度贴吧账号的部分言论也被断章取义地当作刘慈欣的负面素材,一场针对这位科幻创作者的网络攻击因此被挑起。
中年猥琐油腻男?
刘慈欣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相当内敛的,他常常被描绘成沉默寡言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面对官方媒体的提问还是参与公开场合的讲话,他总是谈论着自己钟爱的科幻领域,态度沉稳,分析问题客观,不太贴近大众,几乎不会流露出过分激动的情绪,在追随者的眼中,他是一位高深莫测的“权威”,以专业著称,气质严谨,令人难以捉摸。
这个网络账号的言论,若套用在刘慈欣先生身上,确实会带来某种冲击力,过度夸耀自身,抱怨家乡以及电厂的工作状况,因母校只关注李彦宏而忽略刘慈欣感到不快,激烈反驳批评者,贬低其他作家的作品,澄清一些关于个人的不实消息等,然而综合来看,终究不至于引发网络上轩然大波的“形象彻底崩坏”。
这个词汇的完整形式是“人物设定”,属于动漫领域的专门用语,其作用是为角色设定独特的外形和相应的性格,目的是让受众能够快速识别角色并形成较为显著的记忆,此后它又被扩展到虚拟角色设计领域,并且经常被应用于公众人物的归类描述。
近年出现的众多“明星形象”,是娱乐产业中急功近利的体现,观众的关注点总是分散,在竞争白热化的娱乐圈,一个初出茅庐的艺人既缺乏亮眼的作品,又缺少独特的个性,要想被更多人熟知的有效途径,就是打造一个简单易懂且与众不同的标识,以此吸引目标群体,汇集起首批支持者,随后依靠这些支持者一点一滴地构建起这个形象。
借助作品、团队、粉丝的持续宣传,一个艺人形象能迅速被大众接受,提到陈赫,很多人不清楚他参演的其他影视作品,但对他“好男人”的形象印象深刻,即使分不清《丑八怪》这首歌究竟是由薛之谦还是李荣浩演唱,一提到“段子手”这个标签,大家立刻想到的是薛之谦,而说到才艺全面,能歌善舞还会rap和打篮球的艺人,那非蔡徐坤莫属。
一个形象,一种身份,甚至比具体创作更有扩散力和支配力,不过比起创作,形象必须持续地构建和巩固,某个特点不可能是某个艺人专属,娱乐界的“佳男”数量庞大,真正能经受住岁月检验的却为数不多,高学历的“高才生”也不少,但类似翟天临这样能直接完成博士学业者实属罕见,倘若他未曾曝出学历造假事件。
形象树立迅速,也可能倾覆迅速,然而创作不会,形象不过是杜撰的面具,公众人物内心实际模样,民众无从探知,所能见到的,仅是他们愿意展现的那一面,一旦不慎,显出实情,便是形象瓦解,遭受严厉批评的凄凉结局,不过优秀创作永远屹立不倒。
刘慈欣与演艺圈人士存在显著差异,不论刘慈欣个人特质怎样,性格如何,品德怎样,他创作的科幻小说才是其立足之本,作品水准高低同作者品德好坏无关,银河奖、星云奖和雨果奖不会因为他曾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就撤销这些荣誉,因为这些奖项是授予具体作品的,刘慈欣仅是代表创作者接受表彰。
刘慈欣是位知名人士,和其他公众人物相似,向外界呈现的仅是部分自我,除了“科幻创作者”“技术专家”这类身份标记,他并没有什么固定形象,读者们不会因为他显得严肃或开朗就判定喜欢或讨厌他,只是他在不同情境下表达恰当的内容,沉稳周全的谈吐方式形成了他“严肃内敛,不重名利”的观感,任何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在公开场合要表现得谦逊,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私下里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欣慰。
归根结底,那些抨击刘慈欣道德的人,不过是遵循了针对名人的老规矩,认为他们理应是完美无缺的神,稍有偏差就高调地指责教化,鉴于反面例子众多,反正跟着指责总不会错。
公众人物不是圣人
自去年起,名人形象受损的事件频发,例如吴秀波被揭穿伪装,翟天临被曝学历造假,六小龄童遭遇质疑,屈楚萧也陷入争议,这些人无论是刻意营造形象,还是公众认知使然,一旦形象崩塌,都会引发规模庞大的网络舆论风暴。
屈楚萧涉及的事件,其细节与先前网上流传的言论存在明显关联,两者呈现出诸多巧合;那些匿名的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相继被深入挖掘并查出身份,其表述遭到片面截取的极端诠释,最终被别有用心者加以操纵和引导。
一位中年写作者,一位刚成名的男性公众人物,遭遇猛烈的网络攻击时,刘慈欣选择隐秘地关闭了那个网络论坛的入口,而屈楚萧则坚称自己没有过错,决定直接对抗粉丝圈内部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和吴秀波、翟天临最终彻底垮台的情况不一样,刘慈欣和屈楚萧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吸引了一批新的支持者。
风浪平息,屈楚萧慢慢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如今这个时代,网络热度远比艺人的名气关键,追随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艺人自身,要用心经营这些支持者,用热情吸引他们,用真诚打动他们,促使他们乐于为你投入,这才是初出茅庐者必须遵循的正确途径,他也曾努力过,试图打造一个容易获得支持者青睐的形象,清空了公开账号,压缩了个人言论,将专属的网络空间挪到了私密账号上,像所有平凡青年一样自由地抒发情绪,评论时事,分享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趣味。
一旦他的小号被公开,屈楚萧感受到了名人生活的苦楚,他坦言自己的任何言论都会被公众解读为个人特质与性格的体现,他拒绝迎合粉丝的期待,坚持留长头发,系小辫子,依照个人想法生活,他拒绝就言论争议向大众致歉,因为他自认没有做错,反而处理得相当出色,他也曾设想最糟糕的境遇,即便回到家乡,或者担任助理,也绝不后悔。
他欣赏自身是个懂得自尊的人。喜爱朴树和李志的屈楚萧,深受他们熏陶,决定不盲目跟风,就连他年少时那些傲慢的言论,诸如“恶臭直男癌”“亵渎女性”,在他眼里不过是常人都会有的习惯性想法和私人偏好,不分好坏,然而在公众视野里,屈楚萧被附加了无数标签,借助舆论场中的标准说法,彻底贬损了他的个人操守。
那个据称是刘慈欣的人的言论,其实毫无毛病,他只是伪装成普通人,夸耀自己的创作,抱怨家乡和职场的弊端,反击网络上的恶意攻击,痛斥虚假之人,重要的是,他并未在公开场合提及这些内容,仅用小号表达个人真切想法,却遭些别有用心之人揭露,遭到严厉批评和全盘否定,这种典型的极端做法,刘慈欣本人必定嗤之以鼻。
他同样是个平常人,并非完人,流露出这般真切的本性,关注他的人只会更加欣赏,毕竟许多人只是喜爱他的创作,这场风波反而让大刘的形象更加立体,既有才子气,又带点俏皮,还显得十分接地气,原来不止《三体》这部作品,连他自己都极具魅力啊。“刘慈欣忠实支持者罗辑表示。
有知友在知乎上找到了季羡林先生早年的日记,这位国学泰斗也曾经有过相当不成熟的时候,日记里的一些段落相当粗俗,后来结集出版之际,出版社认为这些内容有损先生的声誉,建议他进行删改,他却表示“我七十年前并非完人,现在也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完人,我要将自己真实地展现给世人”。
季羡林、刘慈欣、屈楚萧都毫无例外,在成名之前,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存在,而不是空洞的标签,被世人当作消费品来利用,对于那些总爱抓住对方小毛病的家伙,应当转换一下思维方式。
网络暴力解决不了问题
这些事件中,真正值得警惕的,其实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的一种极端方式是人肉搜索,这种手段造成的冲击远超嘲讽或谩骂,它直接波及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对年纪较大的公众人物尚可承受,但对那些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名人而言,他们过往的种种信息散落在网络各处,一旦被别有用心者搜集,将引发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轻则遭受口诛笔伐,重则断送整个职业生涯。
公众人物理应约束自身言行,以免对社会造成负面效应,然而并非生来就是名人,也无人能保证终生无过失,若能修正错误,言行便需审慎。
如今社会舆论并不包容,这种大肆翻旧账的风潮并非良性发展,民众更倾向于指责,习惯借助人肉搜索、举报行为和网络攻击来实施舆论监督,却忽视了本该由法律裁决的交给司法机构,该由媒体监督的交给新闻媒体,轻易就在社交平台上@所有能找到的人,导致每个人都感到不安,哪怕只是个普通人,一旦某天动用道德手段去攻击他人,很可能很快就会反遭报复。
当今社会,不再是以往那种违法不受惩罚的状况,一条明确界限昭然若揭,网络并非不受法律约束的领域,在指责他人之际,首要任务是反观自身,接着,增添几分体谅,虚拟世界才不会沦落为随时可能遭遇攻击的幽暗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