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迅速加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使农业优质高产、乡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足是当前党和全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国家已将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农村共同繁荣作为重点,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繁荣是关键目标。今年国家发布的第二号文件,内容是关于支持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开拓新局面的看法,其中清楚表明贵州的重要角色,就是要将其建设成为展示脱贫攻坚成效的典范区域。需要促使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形成紧密的关联,同时全面实施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环境以及组织等方面的振兴计划,迅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从而走出一条符合贵州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产业振兴是五大振兴的核心,它为乡村整体复兴奠定根基,同时也是村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进步,单一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逐渐降低,村民收入提升已不能单纯依靠农作,必须转变观念,从非农业角度促进农业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培育地方特色经济。优先发展那些在县域内具有突出竞争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并且能为大量人口提供工作机会的产业,以此促成每个地区都专注于发展一种特色产业,最终构建起“一县一业”的经济模式。新国发2号文件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工业化方面也明确指出,要扶持贵州培育特色行业,增强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的扶持,为搬迁民众开辟更多工作途径。其深层目的十分清晰,就是要不断促进脱贫区域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来源,确保村民的工作稳定,避免发生大规模的贫困现象,实际操作中主要依靠两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引导村民外出务工和促进本地就业。要帮助村民在本地或邻近地区获得工作并增加收入,核心是培育有竞争力的县区经济。
因此,贵州县域促进乡村繁荣的产业方向,需要借助本省农业的独特资源与乡村的优势来选定。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必须着力强化产业与就业,这些领域既是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环节与着力点。农产品加工业因其吸纳就业能力强、价值提升空间大,可成为贵州县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贵州农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核心渠道。根据估算,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每提升0.1个百分点,就能创造230万个工作岗位。从加工品的增值前景来看,这个领域同样充满机遇。比如马铃薯产业,自从2015年国家推行马铃薯主食化发展战略后,国内已经研制并推广了6个系列、260多种马铃薯主食类加工食品,年产量超过170万吨,实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增长。农业的加工环节涉及多个经济领域,连接了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环节,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促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地或附近地区就业,提高劳动报酬,为农民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简而言之,贵州农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正当其时。
贵州的“黄金十年”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从2011年开始,这个省份连续十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三位。当地经济总量在2010年位列全国倒数第二十六,到2020年已攀升至前二十位,居民人均收入排名也从倒数第三十一改善到前二十五;在"十三五"阶段,全省第一产业营收,每年增加百分之六点二,增长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行列,整体排名前进到第十四位,比2015年提升了三位,完成了从落后地区向领先行列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当前,本省农业贡献率GDP的比例大约为百分之十四,持续位于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中等的行列。
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全省十二个特色产业集群产出增加,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持续调整,2020年省内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例达到百分之六十七,茶叶、辣椒、李子、蓝莓、刺梨等作物种植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猕猴桃、薏仁、太子参、百香果等跻身全国前三位,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则位列全国领先行列。本省农业基地已初见成效,展现出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为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文件提倡支持贵州打造产地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及大型超市在贵州建立绿色农产品供应点,旨在助力“黔货出山”,当前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迎来了发展良机,必将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迈向更高水平。
第三点好处在于,新机遇和政策优势相互结合,不断为农产品加工业注入强大活力。国家正在打造“双循环”的新发展模式,推动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开辟新路径等重大战略部署得以落实,这对我省吸引东部产业迁移、扩大投资渠道、增强产业协作、畅通产品流通十分有利,从而为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重要契机。促进脱贫成功经验持续发展,同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扩大国内市场循环,确保社会共同享有发展红利,稳步实现共同富裕,此举将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并继续为食品加工产业提供关键政策扶持。
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应从五个方面着力:
采取多种方法制定推动产业进步的政策框架。农业产品深加工需要依照客观法则和市场经济法则,平衡好政府部门与市场机制的联系和界限,慢慢构建以市场为引导的政策框架、制度框架以及工作框架。在维护资产权益、推动公司公正竞争的同时,需迅速整理当前产业扶持措施,变更支持领域和核心。通过市场机制处理产业领域挑战,不断推进简政放权,加强资源扶持,对优质农产品实施分级分类的初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帮扶,明确重点发展及限制的产业方向,实施精确措施,避免恶性竞争,提升市场聚合度,促进企业间的整合与协作,迅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此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进步。
增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贷款扶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资金帮助,依据农产品加工业的进步状况优化贷款配置,研发新的融资工具,并适度提升放贷额度。此外,需要优化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构成,将增强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列为优先发展方向,重新安排支出安排,借助补助激励、专项农业基金等手段,引导更多银行和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同时,鼓励符合标准的重点企业加速登陆证券市场,借助股市平台募集更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有基础能力的食品制造龙头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建立多种样式的融资信用保证单位,构建银行、企业、农户三方损失分摊体系,提升其行业竞争优势及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动作用。
建立城乡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的优化体系。需与国家产业政策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融合,要扶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特色突出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聚区,促使生产、加工、分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农业强镇、农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聚集,助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培育一批营收超百亿的优质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依据城镇与乡村各自的优势差异,遵循经济性、高效性及合理性分工的准则,明确城市与乡村不同产业的布局路径和核心领域,迅速强化县城产业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促使重点企业实现规模扩张。支持有基础的中心城镇构建专业化的中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区,审慎筛选适宜方向,引导重点村落兴办乡村式作坊和家庭式工场。构建农产品深加工的规范框架和监管机制,增强农业生产基地方案的集约化、规范化、成品化、名品化运作,塑造地区专属的区域公共标识和驰名标志。务必将农产品加工业的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守护相融合,优化资源消耗效能,降低对生态的破坏,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加工业的优质升级。
政府要在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发挥好服务作用。提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力度,设立高效的统筹机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明确农业相关单位的工作分工,增进部门间的合作与信息交流,积极贯彻国家各项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增强资源要素的保障和制度支持,为产业进步提供良好条件;以提升农产品加工利用率,争取达到全国标准或更高水平为方向,全面推行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强计划,制定责任体系和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前往特色农业区域,开展粮油及十二项农业主导产业加工、食品科技研发等业务;挑选具备资格的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及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点,参考浙江等地产业农合联等模式的成功经验,研究贵州县域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促进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的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竞争力提升,注重农产品深加工领域高潜力企业的培养,提高企业就业吸纳水平,改善就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建设的投入,普及基础文化教育,扩大职业能力培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平台的建设,提升教育培训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且合格的劳动力;开展“技能贵州”计划,增加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员培养的力度,发挥优秀人才在人才自我驱动机制中的引领作用。
增强重点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工作。采取项目化方式实施,设计并制定一系列符合产业方向、具备贵州独特条件、能吸引中央及外来商人的优质工程,集中关注中国农业500强企业、农产品加工行业前百名等优秀公司,改善对外投资环境,给予"贵人式服务",有效开展"百强国龙入黔"计划,力求成功吸引并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企业。继续推动其他工商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科技人员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向集团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鼓励特色产业农业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和兼并重组,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拥有完整产业链、强大竞争力和高知名度的示范性领军企业。改进“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运作模式,寻求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途径。研究落实基础收益分配、劳动报酬获取、资产增值回报、额外利益再分配等举措,使农民能更多地获取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的价值提升红利,切实提高村民的经济水平,促进社会财富均衡发展。(作者: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宋辉、清华大学博士后罗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