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躺平”二字,往往引发诸多讨论。有人将其视为“缺乏志向”,是“向现实妥协”,仿佛那些不参与竞争的人,注定要背负“失败者”的称号。然而,那些遭受非议的“躺平”群体,其实比多数人更明白:人生并非必须争当冠军的竞技,懂得“不必强求”,才是善待自己的真切表达。
他们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只是不做“被别人定义的努力”。
张哥在写字楼工作的时候,是个非常有干劲的人,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他经常为了升职忙到深夜,结果把身体搞坏了,胃病犯了,也没时间陪伴孩子。后来他换了一份工作时间固定的工作,虽然薪水比以前少了点,但是每天都能准时接孩子放学,周末还会带全家去爬山。有些人觉得他这样没什么出息,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以前总是想着等升职了就能轻松些,后来才明白,真正的轻松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这一群人心里有分寸:清楚哪些是人生必需品,哪些是他人强加的负担。他们不追逐高档手袋,并非无力购买,而是偏爱帆布袋的自在;不强迫孩子争当第一,并非轻视学业,而是不愿他承受自己童年时被分数压制的痛苦。他们将外界的要求过滤掉,剩下的,都是内心真正珍视的——一餐热气腾腾的饭菜,一次悠闲的漫步,与家人轻松愉快的交谈。
他们不是“对生活妥协”,而是看透了“较劲的徒劳”。
小林这位朋友,不再追求成为公务员的梦想,选择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花店。过去,她曾遭受父母指责为“没有志向”,被同学认为“没有发展”,但现在她的花店门前栽种着月季花,她每天都能听到街坊们的闲谈,晚上闭店后去河边慢跑。她说:“以前总认为‘生活不如别人就是失败’,现在才明白,人生本就没有‘固定模式’。我守护着这间小小的花店,每天享受着花香,这就很满足。””
生活中诸多烦恼,皆因“偏要效仿他人”:旁人购置豪宅,自己也动用信贷购置;友人分享海外游历,自己不惜负债跟风。然而“躺平族”早已参透:快乐本非“与人较量”,而是“自我认为值得”。好比有人钟爱喧嚣都市,有人偏爱静谧小镇,并无孰是孰非,唯有是否适宜。
他们不是“放弃了生活”,而是更认
真地“活在当下”。
那些被人讥讽为“无所作为”的人,其实最明白“时光由自己掌控”。他们从不把“愉悦”搁置到“将来”——不会说“等赚够了钱再去旅行”,而是每个周末都去郊外观赏一次日升;不会说“等有空闲了再陪伴父母”,而是每天都会打个电话倾听他们的絮叨;不会说“等年纪大了再发展兴趣”,而是此刻就拿起画笔,即便画得不够完美。
那些深陷“内卷”泥潭的人,总是被“对未来的担忧”所困扰,把眼前的日子当成了“煎熬”;而选择“佛系生活”的人,在“珍惜当下”中,渐渐积攒起人生的底气和信心。好比培育一棵树木,他们不去催促它长到多高,只是每日细心照料,让它沐浴阳光雨露,从中感受它萌发新枝、长出嫩叶的喜悦。
实际上,“躺平”并非消极的退让,而是明智的决定:不受欲望驱使,不被外界裹挟,按照自身步调,将生活塑造成个人化的形态。
那些讥讽选择安逸的人,可能仍在为外界定义的成就奋力,却忽视反问自身:目前享用的食物可口吗?夜晚的睡眠安稳吗?欢愉的时刻发自内心吗?
人生实况,并非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体悟多少。敢于选择安逸的人,事先领悟了:光阴是为自己度过的,舒坦胜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