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小米汽车SU7接连抵达各层级小米专卖店,引得众多“米粉”纷纷排队围观。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拍摄。
上月底,小米集团推出了经过三年精心打造的全新车型SU7,这一举动在国内汽车界引起了巨大震动。面对小米汽车所展现出的强劲竞争力,众多汽车制造商纷纷调整策略,通过降价手段,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立足之地。问界、极氪、小鹏、蔚来等众多汽车品牌纷纷采取降价、限时优惠或提供高额的油车置换补贴等措施,更有品牌在四月加速推出了新车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小米公司加入这一市场,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产生何种影响?
得了流量还要得市场
依据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全球总量的63.5%,显示出国内汽车制造力量的强大。随着小米的参与,这一领域愈发备受关注,竞争愈发激烈。
小米汽车的量产车型涵盖了SU7、SU7 Pro和SU7 Max三个不同版本。具体来看,SU7标准版的售价为21.59万元,而SU7 Pro和SU7 Max的售价分别为24.59万元和29.99万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个价值介于20万至30万元的关键区域,小米汽车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市场的热烈欢迎,并迅速成为了近期汽车行业的“焦点明星”。在抖音平台上,一则“雷军为小米车主开门”的视频迅速攀升至热门排行榜,吸引了超过1000万网友的热议,小米汽车所引发的粉丝效应尤为显著。
小米SU7的上市导致众多品牌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例如,问界新M7的起售价已经下调了2万元,降至22.98万元;小鹏G9则推出了最高减免2万元的限时优惠活动;蔚来方面更是推出了高达10亿元的油车置换补贴,虽然具体车型降价信息尚未明确,但这无疑也是一种减轻购车负担的手段。除了众多新能源车企之外,那些传统的合资车企同样推出了不同程度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进入四月,价格战已不再局限于个别品牌,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全面参与的竞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等知名合资品牌纷纷增强补贴力度,使得价格战愈发激烈。
实际上,在小米SU7正式亮相之前,2024年已有至少20款车型宣布降价。但降价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虽然价格战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刺激了销量的增长,却对经销商和二手车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汽车制造商频繁降价,市场竞争激烈,对行业利润造成了显著损害,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也相当大。
小米汽车在流量退潮之后,若欲在市场份额上崭露头角,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新兴力量,仍需跨越重重难关。业界专家指出,汽车制造商需强化技术创新,持续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同时,依据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各厂商不应仅限于在价格战中寻求优势,更应在提升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上投入更多精力。
“新势力”要新还要久
往昔,我国汽车行业的新兴力量,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领军企业,曾缔造了我国自主品牌进军中高端豪华车市场的“神话”。然而,随着小米汽车加入战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已有不少参与者被相继淘汰。
小米汽车加入竞争行列后,另一家科技巨头的新举措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在4月11日,华为推出的鸿蒙智行系统发布了全新智界S7车型,其售价区间为24.98万至34.98万元,相较于去年11月首次亮相时的价格,入门级和最高配置版本的售价均有所下降,降幅为8200元。华为终端业务首席执行官、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门董事长余承东明确表示,智界S7已经开始大规模交付。“华为智驾是现货不是期货,可以一分钟交付一台车。”
小米SU7系列在性能方面表现出色,其标配版续航能力可达700公里,而Max版本更是突破了810公里的续航极限。该系列车型均搭载了碳化硅871V高压平台,充电效率显著,仅需15分钟便可补充510公里的续航,5分钟内即可实现220公里的续航提升。智界S7同样在续航方面表现出色,CLTC综合续航最高可达855公里,且百公里电耗仅为12.4kWh,充电5分钟就能增加215公里的续航里程。
在模式方面,二者走上了不同的路径。昔日,小米凭借“互联网营销与高性价比”的组合在智能手机领域独树一帜,而如今,这种策略同样助力小米SU7迅速走红。华为在造车领域与小米的策略迥异,并未涉足整车制造,而是定位为汽车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它已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众多汽车制造商建立了鸿蒙智行模式的合作关系,并且成功推出了问界和智界这两个新能源汽车品牌。
在此之前,华为携手赛里斯共同培育的问界品牌已在市场上实现了显著成绩。据余承东透露,问界新M7自上市以来,短短7个月时间,预定量已突破17.4万辆。进入2024年第一季度,该车型在新能源车领域单车型销量中拔得头筹;与此同时,问界M9自上市三个月后,预定量也成功突破7万辆,其月度交付量更是稳步上升,目前已达到2.5万辆。
此外,百度这家科技巨头与吉利集团携手共建了集度汽车品牌,但后续的发展过程并不顺畅,目前该品牌已经转变为吉利集团旗下的极越汽车。根据公开信息,极越在今年前12周的总销量不足700台。
专家们普遍看好小米的加入,他们觉得小米的汽车业务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度开发,并能够更好地迎合消费者对智能化和联网功能的追求。对于小米、华为、百度等在汽车制造领域经验不足但擅长智能生态的新参与者,消费者满怀跨界创新的期待。然而,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新兴力量不仅要标新立异,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小米汽车在产量、性能、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均面临较大困难。随着喧嚣逐渐平息,除了营销手段之外,小米汽车是否能够真正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品牌整体提升的催化剂,这一问题尚需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