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青年圈子中频繁出现一个词,叫作「躺平」,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躺平」原本指身体平躺着,但现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意思转变为一种对生活和对前途既不渴望也不失落,既不难过也不开心,拒绝任何抗争的淡然心态和生活方式。于网络百科全书条目里,它被称作 「 放弃竭力储蓄引发身心不适的生存方式,主动选择削减期望的一种处世理念 」。
根据行家分析,「躺平」存在多种具体形态,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表现下,实际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
第一种是「逃避式躺平」,这是为了隐退而选择的主动放任。这类人削减了个人追求,不融入社会协作,以「超然」的态度抽离社会的压力和角逐。
第二种情况是 「 无奈式躺平 」,指的是那些曾经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在奋斗没有结果后的消极放弃。这类人通常认为付出就会有收获,但在遭遇打击和挫败后,意识到尽力也无法改变现状,于是选择降低期望,给自己留点空间缓口气
第三类人属于「自嘲式躺平」,这类人介于前两者之间。他们虽然口头上声称要「躺平」,但实际上并未停止努力。更多的是流露出对毫无价值的「内卷」的抵触情绪,以此作为排解压力、稳定情绪的方式。
那 「 躺平 」 是病么?
“躺平”往往被当作缺乏进取心,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心理学上,意志是个人在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主动设定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调整自身行动,努力克服障碍,最终达成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意志缺陷是精神疾病评估时一个关键的精神异常表现,多由病理因素引发,并非仅凭缺乏动力、不愿进取、不想就业等就能界定。此外,意志缺陷在精神医学领域不作为独立诊断依据,它通常与其他精神异常合并出现,构成某种精神疾病的具体症状组合。
意志方面的问题可以具体分为:意志变得更强、意志变得微弱、意志完全消失、想要的事情反常、内心冲突、被强迫地想做某事。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在比较厉害的精神健康问题上。其中和人们说的「躺平」最相似的,是意志力下降,意志力下降意味着做事的意愿降低和决定事情的能力普遍变差,会显现出提不起劲、目标不清晰、控制不住自己等状况。与所谓顺其自然截然不同,实质性的意志力衰退表现为对非生存必需事项失去兴趣,凡事只求勉强应付,漫不经心。这种状态往往伴随情感麻木、想法枯竭、社交回避等现象,多见于非典型型及持续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重度抑郁患者身上,意志力丧失也属常见表现,并与其他抑郁特征一起作为诊断依据。
日常状况里,许多人所谓 「 放松 」 实际是削减了期望, 自觉挑选了更安逸的生存途径,不过你依然能妥善对待自身,同样也能感受到愉悦。譬如你不愿意加班,偏爱通宵观看剧集;不愿拼搏,热衷于享受美食与娱乐。这并非彻底消亡了追求,而是转换了追求的方向。这种情形与病态性的意志消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意志力薄弱,与常人相比更为罕见,它意味着意志行为的显著降低以及意志能量的严重削弱,表现为生活消极懈怠,甚至个人清洁都要人提醒,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终日静坐或卧床不起,不合群等,在医疗实践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重度认知障碍者。
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躺平」,远远不够格被看作是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里所说的意志方面出了问题。
另一种认知误区更为广泛。近些年有关抑郁症的知识普及和宣传不断深入人心, 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性质和表现有了更深的认知。年轻人出现的 「 躺平 」状态和悲观情绪,经常被家人当作患了抑郁症的征兆。
抑郁障碍属于多发心理病症,核心特征是心境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同时对各类活动失去热情,并感到难以体验快乐。伴随症状涵盖体力消耗加剧,时常感到疲倦,思维专注力减弱,应对事物变得迟缓,内心焦躁不安,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力感与绝望感,自我苛责,进食意愿降低,睡眠质量变差等。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自残行为,甚至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许多抑郁人群表现得话少行动缓,情绪低落行动迟缓,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懒散,这种现象和所谓躺平的年轻人有些相似。
但抑郁症和 「 躺平 」 的区别可大着呢!
第一,选择安逸生活的人,往往更愿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依然能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而抑郁状态的人,则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连吃饭、上厕所等基本日常活动都变得困难,即便是以前喜欢做的事情,也感觉不到乐趣,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
第二,「躺平」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抑郁症是病态的急剧变化。「躺平」青年之所以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源于他们性格中固有的特质,这种特质是长期形成的,例如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就容易形成逃避倾向,但若他们决心想要调整,这种状态还是能够修正的。抑郁状态的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转变,这种变化是突发的,存在明显的反差,并且呈现周期性特征,例如原本非常努力进取的人,转瞬间变得整日卧床不起,当事人能察觉到自身状态异常,却总感觉力不从心,难以付诸实践。
第三, 「 顺其自然 」 者的心情通常显露无遗,而心境失调者的感受多藏于心,是隐秘的,必须再三探询才能明白。
因此, 单纯的 「 躺平 」 并不等于抑郁症。
临床实践中,将「躺平」误判为抑郁症的现象并不普遍,然而,由于将其简单归结为「躺平」,导致抑郁症未能得到及时干预的情况却屡见不鲜。
医疗过程中时常碰到这类情形,不少家长把确实罹患抑郁症的子女断定为:无非是懒惰所致,或是过于小题大做。此类评判对于病患而言极为不公。她们在心底承受了多少煎熬,经历过多少次内心风暴,一次次冲击着她们敏感的神经。
最终,请勿对所谓「躺平」的年轻人过度忧虑,也莫让忧愁感染自身及亲友,他们或许只是疲惫,渴望稍作休整,稍后定会再度启程,扬帆远航。倘若察觉家人或友人在除了「躺平」外,还显现出其他不寻常的举止或状态,务必立刻前往精神卫生科就诊,寻求专业医师的指导。总而言之,我们的看法是,不必过分担忧所谓的“躺平”,同时也要留意“躺平”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