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
佛经上所说的四万八千法门,
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观空也好,
念佛,拜佛,参话头,以及别的都好,
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
如果有人问,学佛难不难?
我会明确的告诉他,不难。学佛的难,只难在表面上。
诸如我们日常所念诵的“佛”字,乍一看似乎难以理解,然而一旦了解到它源自梵音,所指代的是那些领悟人生哲理、内心平和圆满的人,我们便豁然开朗。
什么叫做“禅”?别胡思乱想就叫“禅”;
什么叫做“菩提”?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做“菩提”;
什么叫做“无明”?做人糊里糊涂就叫做“无明”等等。
禅宗倡导“明心见性”与“当下成佛”,看似直接明了,效率颇高,实则是在舍弃语言文字这一有效的教育工具,而这样的牺牲是相当巨大的。我常常感到,我们对“不立文字”的理解存在诸多误解。
“不立文字”意指佛陀的真理难以用文字完全阐释,然而并未言明真理无法借助文字来领悟。六祖的“顿悟”法确实是领悟佛陀真理的一种便捷途径,然而禅宗亦极为看重深思熟虑,这恰恰是修佛的根本途径——正见。世人对于“不立文字”存在诸多误解,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文人将禅宗简化为文字游戏的负面影响。
佛说了些什么?
容易理解吗?
我告诉大家,佛所发现的人生真理,非常的简单。
甚至简单到我说出来大家都不敢相信。
佛自己当初悟出这个真理时也不敢相信。
书中记载,佛陀在领悟真谛之后,他并不打算、也不愿意将他所领悟的真理传授给他人,他担心会受到他人的嘲笑。
佛陀所领悟的智慧,以及他四十九年传播教义的内容,其精髓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勿让心绪纷扰。若人能摒弃无谓的思绪,其内心便会趋于宁静与平和,烦恼与痛苦也将随之消散。佛经中所述的诸多修行法门,无论是数息、观心、念诵佛号、礼拜佛像、参悟话头或是其他种种,其最终目的均是为了帮助人们达到:不生杂念。禅宗倡导“明心见性”,一旦领悟,便心满意足。吃饭这件事,从前是懵懵懂懂地吃,如今却是清晰明了地享用;睡觉也是如此,过去是梦魇连连,如今则是安详入睡。马祖禅师曾言:“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正是此意。切勿误以为,成佛之后便能飞天遁地,受人膜拜,或是出现种种离奇现象,那不过是虚幻的幻想,是偏离正道的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