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的夜晚,随着小米YU7的正式发布,小米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雷军在随后的媒体群访中感慨万分,他提到:“或许,我们共同目睹了我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就。”
小米YU7作为最新推出的产品,创下了行业新纪录,上市仅仅三分钟,预定量便突破了20万辆;一小时后,这一数字上升至28.9万辆;不仅如此,在上市18小时后,其锁单量更是达到了24万辆。
小米YU7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越了小米SU7(后者在上市24小时内预定了8.9万台),而且超过了特斯拉Model 3在发布后24小时内所获得的18万辆订单量。
小米汽车YU7在发布会前后的几天里,人气持续高涨。与此同时,小米YU7的火爆程度引发的连锁反应也已显现:小米集团(HK01810)的股价在27日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小米汽车的销售团队在凌晨四点仍坚守岗位;提车周期最长已超过一年;二手平台上的订单转让现象也日益增多。
订单充足,产能变得尤为关键。小米工厂的一期生产线全力运转,而二期工厂正忙于增员……在6月27日,时代财经在小米二期工厂周边偶遇了一对来自河南的父子,江学(化名)和他的儿子,他们乘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地铁才抵达小米工厂的二期。一位来自北京亦庄地区的网约车司机向时代财经透露:“我和我的朋友都去小米工厂参加了面试,结果我被淘汰了,而他成功被录用。”不仅亦庄周边地区,而且河南、河北等地众多外地求职者纷纷涌向小米的工厂。
“锁单+1”刷屏工作群
小米YU7一经投放市场,便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其汽车门店内,自上市次日午后起便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北京的一家门店尤为繁忙,忙着迎接络绎不绝的看车客户。店内,试乘体验、拍照留念、与小米YU7合影的消费者接连不断。
6月28日的午后,广州某小米汽车专卖店前,早已聚集了众多前来观车的顾客。该店不仅设置了隔离设施,在客流高峰时段还会实施限流措施。销售员谢霆(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近两日店内客流量显著增加,从店铺开门直至深夜关门,都有顾客前来观车或下单购车。
订单数量激增,导致门店销售端工作量剧增。谢霆透露,截至6月28日晚6点,他手中已锁定订单超过50辆,而门店的锁定订单数更是超过了千台。上市当天,我们一直忙碌到凌晨四点,近两日也大多在零点后才结束工作。
在被问及何时能够轮到自己进行试驾时,谢霆向时代财经出示了他所在的微信工作群内的信息,那里充斥着“锁单+1”的海报以及试驾接龙的名单。
夜幕将至七点钟,谢霆刚刚刚完成了一轮用户的试驾体验。目前,他面前还有三拨客户正等待着进行试驾。店内共有八辆试驾车,此刻均已在路上行驶。一般来说,一次用户试驾大约耗时二十分钟。若客户未进行预约便直接抵达门店,他们通常难以获得试驾机会。然而,若客户虽未预约但已抵达门店,我们会尽力为他们安排,前提是车辆可用且销售人员有空闲。
广州某用户章瑾(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自从小米YU7的价格公布后,我内心颇为激动,便计划在周六前往门店实地考察。”她透露,自己已经等候试驾将近两个小时。在小米YU7受到热捧之际,这也让她对提车的时间产生了忧虑。
时代财经于6月29日通过查询小米汽车APP得知,小米YU7标准版在锁单后预计将在第56至第59周完成交付,而小米YU7 Pro的预计交付时间则介于第50至第53周之间,小米YU7 MAX在锁单后预计将在第36至第39周交付。由此可见,小米YU7的提车周期最长可达到近一整年零两个月。
小米YU7的交付时间是否会有所调整,小米汽车官方在28日深夜通过发文进行了回应:“小米汽车APP上所展示的交付时间仅为预估的参考值。我们依据订单锁定数量以及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了计算,并首次对所有订单的预计交付周期进行了更新。不过,随着生产线效率的提升和生产能力的逐步挖掘,实际的交付时间也可能发生变动。我们会在小米汽车APP中动态更新最新的预估时间。”
直面产能挑战
订单更新记录之际,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提升产量,直面所面临的“产能难题”。
29日,雷军在社交媒体上作出回应,表示:“我们必将竭尽全力加快生产进度,力争尽快将这款爱车送到您的手中。对于所有朋友们的鼎力相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小米汽车面临产能的考验并不罕见。在SU7上市前夕,雷军在2023年12月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时坦言:“我非常担忧产品刚上市就遇冷,无人问津;更令我忧虑的是,若消费者纷纷抢购,而等待时间长达一两年,我们恐怕会受到严厉的批评。”
根据既定计划,小米的汽车制造基地将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第一阶段占地约为72万平方米,年产量设定为15万辆,并且该阶段的生产线已正式开始运行;据时代财经从多个信息来源了解,现阶段,该工厂的一期生产线正采用两班制工作制,平均每76秒便能生产出一辆新车,日产量可达到大约1000辆。
小米汽车一期的生产车间,目前每月的产量介于两万辆至三万辆之间。在6月16日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中,雷军也作出了这样的陈述。
今年五月,小米SU7系列交付量已高达2.8万辆。目前,该系列车型的交付周期依旧在33至52周之间。相较之下,小米YU7上市不过三日,提车周期就已延长至至少九个月之后。
6月21日,时代财经对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进行了探访,得知在小米YU7即将上市的前夕,小米汽车工厂的一期工程已开始小规模生产小米YU7,并将这些产品运送至全国各地的门店。
YU7上市当天,一排“准现车”亮相。这些“准现车”全是YU7 Max型号,起步价高达35.04万元,预订需支付2万元定金,付款即完成预订,无任何犹豫期,预订后1至5周内即可提车。令人惊喜的是,这批“准现车”在开售的当晚便宣告售罄。
小米工厂的二期工程已于今年四月顺利完工。在6月21日的实地考察中,时代财经观察到,该工厂的厂房和办公楼建设已全部完成。“生产即将启动,这几日工作十分繁忙,正在进行库存盘点,各类零部件正陆续入库。”叉车司机李东(化名)向时代财经透露。
市场热度激增,用工需求随之旺盛,众多务工人员如同涌动的血液般涌入小米工厂。李东原籍西安,此前曾在天津的电池厂工作过,经过一番比较,他发现小米工厂二期的基本工资以及加班费加起来,能让他获得比以往更高的收入。他透露:“与他同在一家培训学校的十几位工友,半个月前已经一同到厂里开始了工作。”
27日午后,江学及其子从河南动身抵达小米工厂二期进行求职面试。此前,他们在招聘平台上留意到了该工厂的招聘信息。“我打算应聘后厨岗位,月薪大概在4000到5000元之间,而且提供食宿,这样一来,总体收入比在家乡的工厂打工要高很多。因此,我便带着儿子从河南来到了这里。”除了为自己寻找工作机会,他还希望能为儿子找到一份普通工人的职位。在工厂二期的大门前,他们邂逅了同来参加面试的李汇(化名),于是便一同加入了面试队伍,耐心地排队等候面试机会。
徐夏(化名)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的施工人员,他较早地进入了小米汽车工厂的二期工程。他透露,他们团队的任务是负责设备的安装工作。自半年前抵达小米工厂二期以来,尽管他们已经在此地投入了工作,但对于工厂的确切投产时间,他们仍然一无所知。在27日,徐夏向时代财经分享了这一信息。
午后的用餐时分,徐夏与同事们暂时卸下工作重担,享受片刻的休闲时光。他们热议着小米YU7手机在上市短短3分钟内便抢购了20万辆的惊人销量,同时不禁感叹:“最近确实是挺忙的。”
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工厂全速运转,同时,小米汽车正在积极拓展新的生产场地。
今年三月,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公布信息,指出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项目附近、占地约52公顷的土地被划定为一级工业用地。到了六月,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以6.35亿元的价格拍得亦庄新城的一宗工业用地,该地块计划用于建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的制造项目。
业界普遍推测,这可能是小米汽车三期工厂的选址,亦或是工厂扩建的区域,但官方对此尚未作出任何回应。
交银国际提出,小米汽车的生产能力或许将成为决定其汽车业务收入水平的关键所在。据其预测,小米在完成二期项目后的新工厂,即三期工厂,可能在2026年的下半年开始贡献产量。届时,三个工厂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产出30万辆、30万辆和10万辆汽车。基于此,交银国际维持了对小米的买入评级,并将目标股价上调至67港元。
小米YU7冲击波
小米YU7一经推出,便再度引发了市场轰动,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热销产品,同时也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部分人承受着压力。在6月27日,零跑汽车的首席执行官朱江明表示:“我昨天的心情原本很愉悦,是因为观察到零跑的订单情况相当不错。然而,到了晚上,当我观看雷总的发布会时,发现短短一小时内销售量如此庞大,我的压力瞬间增大。”
亦有人士勇敢直面挑战。在6月27日的清晨,蔚来公司高级副总裁以及乐道汽车公司总裁沈斐通过微博发声:“观看了YU7的发布会后,大可安心选择乐道L60。其拥有更宽敞的空间,更大的屏幕,更低的能耗,更具吸引力的价格,配备52升的超大冰柜,且支持换电服务,可达珠峰之巅。”
何小鹏在为小米YU7做宣传之际,也未曾忘记提及自家的产品小鹏G7。据悉,小鹏G7将于7月3日正式与消费者见面,其预售价已定为23.58万元起。何小鹏表示,YU7与G7这两款产品在众多方面均有明显区别,相信它们能够满足广大用户更加丰富和更高的需求。
小米YU7的起始售价为25.35万元,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的起始售价为26.35万元,这一价格差距或许会进一步激化两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
在小米YU7的发布会现场,雷军透露,今年开春之际,特斯拉发布了“升级版Model Y,尽管存在对比”的挑战声明。他接着说,看到其他品牌并未作出回应,他便直接转发并回应道:“好的。”
在发布会上,他激情洋溢地宣称:“若特斯拉敢于挑战,我们绝不惧怕一较高下。”他对特斯拉在全球销量冠军的位置表示认可,并且进一步指出,小米YU7在空间和续航方面均超越了Model Y。
在我国B级及以上纯电SUV市场,Model Y独占鳌头,其他车型分布较为分散。国信证券在其研报中提到,小米YU7有望挑战Model Y在纯电SUV领域的领导地位。
根据统计数据,小米YU7在上市短短18小时内便吸引了24万辆的预订订单。与此同时,蔚来和小鹏在去年全年的交付量分别达到了约22万辆和19万辆。此外,据易车报道,Model Y在去年中国市场上的销量约为48万辆。
资本市场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小米YU7一上市,6月27日当天,小米集团(股票代码:HK01810)开盘价便大幅上涨8%,股价最高时达到61港元,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公司市值也因此攀升至1.55万亿港元。
至27日交易日结束,小米公司的股票价格达到58.95港元,其市值大约为1.53万亿港元。
除此之外,小米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公司股价普遍上涨。到了6月27日交易日结束,模塑科技(股票代码:000700,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SZ000700)以及和而泰(股票代码:002402,深圳证券交易所简称:SZ002402)等A股市场中的供应链相关企业均实现了涨停板收盘。
手握24万份订单在手,小米汽车有望实现毛利率的进一步增长。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和AI业务毛利率达到了23.2%,这一水平已经超过了蔚小理。
在26日的集体采访中,雷军强调小米汽车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营销手段。他指出:“自我们此次取得成功后,部分业界同仁将此归功于小米的营销策略。然而,你们只需审视我们各项指标及综合能力,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我认为在绝大多数领域,小米均处于领先地位。这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研发、品质把控、质量保证以及设计等多个方面。”
当然,我们仍存在诸多短板,这一点我们心知肚明。我们每日都在审视自身,探寻不足之处,并思考如何能有所提升。因此,我认为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将小米的整体实力建设置于首位。”雷军如此说道。
在当前汽车市场已步入存量竞争阶段,表面看似竞争激烈、饱和的状态下,小米YU7凭借18小时内的24万辆锁单量脱颖而出,或许还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深入思考中国汽车市场的真实需求和消费潜力。
面对着显著的销量和广泛的关注度,雷军在群体采访中坦诚表示:“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相当‘棘手’的境地,不论哪家企业备受瞩目,其舆论环境都极为复杂,这既是现实中的难题,也是流量化时代的考验。在流量盛行的时代,小米需格外小心言行,任何小失误都可能被无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