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热门的汽车无疑是小米YU7。其销量火爆,短短3分钟内售出20万台,1小时内更是达到28.9万台,18小时后订单量已突破24万台。
2025年的产能已被一抢而空,雷军也不再对外透露24小时内的锁单数量,订单量等相关数据,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失去了价值,毕竟数量已经如此庞大,继续公布此类信息对自己并无益处。
现在汽车市场异常火爆,亟需进行降温,不能再发布令人震惊的数据,以促使大家保持冷静。毕竟,一旦热度过高,任何负面信息都会被无限放大,这对小米汽车的发展未必是件好事,适时收手为妙。
若再次公开,似乎有些不给友商面子,因为与友商相较,YU7的表现实在太过出色,因此没有必要再公布。届时友商恐怕会按捺不住,转而攻击小米YU7,这又何必呢。
自然,面对这样的订单数和锁单数,众多人士纷纷猜测雷军是在实施类似手机饥饿营销的策略,并且坚信他一定在刷单,不然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请务必理解,汽车的生产能力远非手机可比,其产能的构建过程尤为漫长。自去年小米汽车交付SU7车型以来,其产能的提升速度已经令人咋舌。这种产能的挑战,特斯拉、理想、蔚来、问界等品牌都曾遭遇过。小米若再次面临这样的困境,也是无法规避的宿命。
小米若具备生产量,绝不会闭门不售,实则生产能力有限,首期工厂的月产量约在2.5至3万台之间,专注于生产SU7车型,而第二期工厂才刚刚起步,其最终规划产量同样是每月2.5至3万台,目前尚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产能并非雷军想增加就能增加的,预计要到2026年才能有所缓解,汽车产能的建设确实需要漫长的过程。
关于刷单,他实在没有必要这么做,SU7时期,众人皆以为他在刷单,然而最终交付结果岂不是让所有人颜面扫地?去年从4月到12月,整整九个月,他交付了13.5万台,紧接着却还有超过10万台至20万台订单尚未完成交付。
YU7的销量肯定要比SU7高,因为它是SUV,并且显然更适合大众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小米还提供了将SU7订单转为YU7的服务,因此YU7的订单量肯定会比SU7多,只是没想到会多到这种程度。
小米面临后续交付量这一重大挑战,这同时也是检验其订单量是否真实的契机。他为何要自毁形象呢?想当年,某家车企宣称24小时内预订量达到6万辆,然而最终一年下来,交付的车辆数量都没有达到6万辆,这不就是典型的自打嘴巴吗?
小米YU7的火爆程度令人咋舌,这让不少竞争对手感到心灰意冷。在YU7问世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自媒体在内,对小米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攻击和抹黑。甚至,他们还在视频平台上大肆投放关于小米汽车的负面信息,意图降低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购买意愿。
没想到这笔钱竟然毫无作用,大家对YU7的购买热情依旧高涨,产品依然备受追捧,当初为何要浪费这笔钱呢?钱是浪费了,事情也没有办成,反而还惹得众人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