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已经三年多了,然而人们对于“微课”的认识,直至如今依旧存在诸多偏差,大致归纳起来的话,可以有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种误解:把“微课”看作是赛课
这种误解存在着较为广泛的情况,于不少官方文件当中,我们能够直接见到其影像。比如说,有的官方文件清晰地表明要让往届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获奖人员参与“微课”大赛。有的单位甚至径直把老师们于一个时间段集中起来开展现场教学比赛。这种误解是因未掌握“微课”的本质属性所造成的。“微课”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学习资源,当前其主要呈现形式是教师授课,但其制作过程与教学比赛过程完全不同,“微课”的教学过程能够被“编导”,能够运用影视“蒙太奇”来构建乃至创造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能主讲“微课”的人员,和是否为教学名师没有必然联系 。
第二种误解:把“微课”限制于“微视频”
这种误解存在的人数量不少,有的权威专家径直指出“微课”就是视频。实际上“微课”是被这个时代催生的,是教育对时代被动顺应的成果。信息丰富致使我们对待信息的态度发生改变,人们不易再回归对信息反复“琢磨”的状态。学习者是这样,教学者不得不及时调整自身的支持手段与支持方式。于是,人们着手把教学信息缩短得更具吸引力。视频备受重用,仅仅是由于其比较适合传递间接的经验,然而,这并非意味着间接经验的传递只能借助视频来达成,在适当的场合以及条件之下,其他信息传播形式依旧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第三种误解:把“微课”等同于课堂教学
这种误解仍然是屡屡出现,并不少见。你难道没有看到,好多评审专家在进行点评的过程当中,始终都展现出这样的思想。比如说“该作品重点不突出”,又比如说“该作品缺乏师生互动”,再比如说“该作品只显示教师画面”等等。一个“微课”资源倘若仅仅展示一个知识点,那重点和非重点又从哪里产生呢?一个“微课”要是一段已被固化的学习资源,那师生互动又从何处而来呢?一个“微课”假如仅仅注重对知识点的有效呈现呀,那又哪里要求一定得师生同台进行展示呢?实际上,微课更多时候,是要人为制造一种效果,这种效果是“一对一”个别化辅导的效果,师生同台,往往会给我们造成一种角色,这种角色是自己身为一位“旁观者”的角色,在无形中,会疏远师生之间的距离。
第四种误解:用“课件”设计与开发的规律指导“微课”
这种误解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拿着方法去寻觅问题的状况,还颇具刻舟求剑的模样。在我们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进程里,曾归纳出一些基本规律。接着,有人便将这些规律生硬地套用到“微课”上,还振振有词。比如说,在一些微课作品里运用了动态背景,有人就指出这般做不符合规范,会对学习者的注意力产生影响。多媒体课件存在这个要求,是由于多媒体课件运用的场合处于正规的教学环境中,有着充分的学习时间保障。然而我们运用微课,常常是处于一些并非正式的学习场合之中,需要去克服众多外界方面因素所带来的干扰 ,这时将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要求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上 。唯有达成了这个目的 ,才存在着进行知识有效传递的可能性 。君不见综艺节目 ,有多少是四平八稳 ,规规矩矩的呢 ,若那样还有人会去欣赏它吗 ?再比如说有人针对微课里文字的字号提出了异议 ,表示字号过大 ,或者是一页之中的字数太少 。这是由于他并不清楚微课更多的是需在便携终端上运用,这便携终端包含手机和平板,要是字号小或者文字多,这种情况都会直接对信息的传递效果造成影响。
第五种误解:用传统教学设计指导“微课”教学设计。
这种误解较为普遍,微课资源属于教学资源的范畴,对其开展教学设计并无不妥。然而对微课的教学设计不能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方式,必须增添“快乐”的元素,唯有如此方可提升微课的亲和力。比如说我们能够进行故事化的教学设计,借助承载着教学内容的“故事”来展开叙述,经由一个个小“故事”去讲述一个个大“道理”。而讲故事的技巧便是首先做好充分铺垫,在抖完包袱后骤然停止,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这些内容,都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里呀,是很少会涉及到的呢,老师们呢,是需要去适应的哟,而且更加是需要做出改变的呀。
第六种误解:“微课”产生于广东,或者产生于美国的可汗学院。
此误解出于偷换概念,“微课”一词或许源于广东,又或许源于美国,然而“微课”所涵盖的内容早就有了。适合短时间学习的学习资源在网上到处都是,并且早就存在了。我们不能因重新取了个名字就讲这个事物才刚诞生。
名为“微课”的健康顺遂发展途中横亘着重重阻碍,上述六种误解便是那阻碍前行的拦路虎,从各级各类丰富多样的微课大赛相应评鉴结果状况里,便可清晰瞧见其中端倪并由此体现,这些参与评价的人都呈现如此情况状态,我们普通参与相关竞赛之人对于此种大赛及其指向的看法倾向观念,就更能够由此推想而知了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曹殿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