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ETF估值表:哪些该跑、哪些躺平、哪些抄底?
你的手里持有的ETF此刻心慌不慌呢,去查看这一张将PE以及5年分位情况呈现出来的表格,如此一来你就能够知晓到底是应该选择卖出,还是应当选择躺平,又或者是应当选择抄底了。

最近,市场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在我打开账户的那一刻,心跳加速的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并非少数人。说实话,当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乱动往往相较于不动而言,反而更容易吃亏,所以,我坚定地坚持采用估值当作“导航仪”。我针对Wind以及雪球截取自10月10日的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分位数大于等于80%的情况,算作高估,需要保持警惕;处于50%到80%之间的,算作中估,稳住心态即可;低于50%的,则是低估,能够将其作为潜在的布局对象。这套规则并不复杂,然而却能够把情绪从“慌”转变为“有理有据”。
首先说一说,最近需要赶快“刹车”的那些板块,这里可是实实在在的投资雷区。当下中小盘处于烫手状态,中证500的PE为35倍,其分位数是100%,这表明此为近五年以来处于最高的位置,要是继续追高那么风险极大。中证1000以及中证2000更为夸张,其估值远远超过历史正常区间,科创50和国证芯片的PE以及分位数同样处于极端区间,AI、机器人这些热门赛道被资金抱团推至天花板。别看绝对数值,中证红利PE仅7.89倍,可分位数91%,其相对于自身历史已算贵了。我有个朋友小李,见低PE便追进某中小盘ETF,结果遇快速回撤,吓得全天盯盘,这般情绪成本往往比亏损更伤人。
相对稳妥的是那些处于中估的板块,这些板块适合躺平观望,大盘宽基像沪深300和上证50虽不便宜但不是泡沫,持有者不必匆忙止盈,没进场的也不必追高,中证A50和深证100在中估区间,消费和医药多数处在合理估值区间,能够扛住市场波动,我的一位同事张姐去年年底买了部分消费类ETF,这一年里虽有波动,但长期回报看起来更稳,说明在中估区间里的持仓给了她睡觉不心慌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那些真正值得重点予以关注的,处于低估状态的板块在这里潜藏着机会,消费ETF的分位数仅仅是22%,旅游板块居然低至8%,这类受到周期影响然而基本面能够复苏的板块,一旦消费回暖,其修复空间巨大,港股互联网的恒生互联网以及HK互联网分位均在20%左右,恒生科技PE约24.6倍,分位37%,以往的下跌造成了估值错配,电力、非银这些板块分位同样较低,业绩相对稳健,适合想要进行长期配置的人分批建仓。我个人会将可动用资金进行份数划分,在价格处于低位时,分批次买入,以此规避一次性的时点风险,如此一来,在心理层面也不容易受到短期波动的干扰。
但,关注估值时,不能仅仅着眼于表面,在此,有两个容易陷入的坑,需郑重提醒,别将不同行业的绝对PE直接进行横向比较,因为行业自身的盈利模型存在差异,消费天然的溢价或许会比银行高,这并非简单的贵或便宜问题,此外,还要明晰“真低估”与“估值陷阱”,部分板块的低估只是业绩衰退所形成的假象,得查看营收、净利润以及ROE的中长期走向,还有行业空间是否出现萎缩,我曾为邻居老王审视过一只被低估的基金,结果发觉成分股业绩逐年下滑,最终劝其放弃,从而避免了一次挫败。
在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的时候,我为自己制定了几条具备简单特性且能够得以执行的习惯。其一,当遭遇处于被高估状态的板块之际,要先以审慎之心进行减仓操作,这其中既不能选择将仓位全部清空,同时也不可以盲目地去加仓,务必要把仓位以及心态妥善控制好。其二,针对那些持有处于中等估值状态资产的群体而言,应将持仓当作是核心配置来看待,着重突出长期的视角以及定期进行复盘。其三,对于处于被低估状态的目标,要采取定投或者是分批建仓的方式,设置好止盈止损的界限以及仓位的上限范畴,以此来避免集中力量去押注单一主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去查看基金的持仓集中度情况,还要考量成分股所具备的盈利状况是否能够对估值以及行业景气度起到支撑作用,而并非仅仅只是一味地盯着一个PE数字。
最后说说关于趋势判断的个人看法,我认为短期内资金会在热点与价值之间反复地去持续切换,特别是当部分科技类题材出现了业绩兑现现象或者资金撤离情况的时候,估值较低的消费和港股互联网很有可能会迎来相对活跃的修复周期,但这并非是有一种确定性,而是依照目前估值情况方面所进行的、基于以往资金流向规律与经验总结以及逻辑判断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概率判断,相较于去赌短期股价的涨跌情况,不如运用估值来进行筛选,把仓位按照纪律去做好分配并且根据节奏去进行调整,这样长期来看胜率会更加靠谱一些。
你当下手中的ETF处于哪一个估值区间呢,你会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调整仓位以及节奏呢,欢迎将你的持仓、理由还有担忧书写出来,我们一同展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