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商之所以把同一款车划分为基础版、标准版和豪华版三个不同等级的版本,是为了让产品具备不同特色,以便吸引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他们当然有私心,俗话说“从南京到北京,买东西不如卖东西精明”。汽车制造商从一开始就瞄准了不同消费群体,细致到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相应的汽车类型。而我们作为购买者,需要时刻保持冷静思考,清楚了解自己的需要。
大多数顾客购入车辆时,选择入门级版本往往最为划算,然而并非所有品牌的入门款型都值得购买,部分车型会缩减主动与被动防护装置,这类车应当避免选择。

为什么老司机都建议买次低配车型?
为什么老司机会推荐购买次低配车型?而不是低配“乞丐版”?
许多合资品牌的入门级车辆并非实际销售对象,主要作用是压低整个车系的均价,以此辅助市场推广活动,并招徕更多潜在客户,然而进入销售网点后,情况往往与预期相悖,销售人员会借故劝阻购买基础版本,或者声称店内缺货,需要等待数月才能提车。
以日产轩逸为例:

轩逸 2022年版 经典 1.6XE 手动型 舒适型(入门级),官方标价9.98万元
轩逸2022版 经典型 1.6XL CVT豪华版(次低级),厂家公布的价格是11.86万元。
入门版轩逸比次低配轩逸价格低上超过一万,不过入门版却缺少了前排侧气囊、前后头部气囊(气帘)、倒车影像、电动天窗、发动机启停装置这些配置。更不用说无钥匙进入、真皮座椅、液晶中控屏幕、车载导航系统这些功能,一个都没有配备,轮毂还是用的铁质材料。十万元的价位里,就这一款车卖得这么简陋。

要询问这辆车是否可以行驶,那么它确实可以行驶,然而,若想了解乘坐感受如何,那么显然不会那么舒适。
如果你多花一万元买次低配车型,那么上面那些配置你都会拥有。
再比如说丰田凯美瑞:

凯美瑞 2021年款 2.0E 精英版(基础配置),官方建议售价为十七万九千八百元。
凯美瑞2021年款2.0G豪华版(次低配车型),其官方指导价格为19.98万元。
次低配车型价格比入门级车型高两万元,次低配车型多了车道偏离监测功能、车道保持功能、自动紧急制动及主动安全系统、前后停车辅助装置、驾驶辅助显示画面、自适应巡航功能、无钥匙启动装置、无钥匙进入装置、方向盘和座椅采用真皮材料、7寸数字仪表盘(入门级只有4寸)、平视显示系统、主副驾驶座椅电动调节功能、副驾驶后排调节按钮、主座椅调节方式更丰富、后排座椅放倒方式、中控数字屏幕10.1英寸(入门级8英寸)、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路况信息呈现、语音控制装置、车辆网络系统、远程软件升级、雨量感应式雨刮器、车内空气净化装置以及负离子发生装置等配置,列举不完。这些配置你要自己选装,那肯定是不止2万块钱的。

心理学上称之为“参考点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人们在评估事物时,常受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影响,如同船锚将船只固定在特定位置。一旦形成初始参照,后续的判断就会围绕这个基准不断调整,最终结果往往向这个参照点靠拢。

要明白的是,一旦发现入门级车辆装备非常有限,而且售价并不算特别低廉,那么基本上就能确定一个价位范围了。
但是4S店的销售会讲,你看这个次低配车型的装备,比低配车型多了许多,而且只要再付两万块钱,就可以拿走,性价比相当突出!
你一听,“确实,多花2万块能多这么多配置,确实更划算。”
比如你去豪华西餐厅用餐,一瓶可乐要你30元,后来你得知一瓶啤酒也只需35元,既然可乐价格高昂,为何不多付5元选择啤酒呢?道理便是如此。

中高配车型的性价比太低
再往上看,就是中、高配车型了,这些车型的性价比就更低了。
坦诚而言,我国民众在选购车辆时,往往缺乏自主调整装备的余地,相关配置多由汽车制造商预先确定,导致多数情况下购买者只能勉强接受,最终车上装有许多实际派不上用场的“多余之物”。
还是以丰田凯美瑞为例:

凯美瑞 二零二一年型式 二点零公升 豪华型号 配置中等,生产者建议售价十九万九千八百元整。
凯美瑞2021年款2.0S锋尚版(高配)的厂家建议售价为20.58万元。
这两种方案的费用差别很小,不过后者确实增加了不少选项,比如:能够转换的驾驶状态、特别设计的车身外壳、换挡用的方向盘、以及皮质和麂皮拼接的座椅等,这些选项真的实用吗?有些人认为挺有用,能够提升整体感觉;另一些人则觉得,多花几千到上万的价钱实在没必要。

譬如换挡拨片,有多少人驾驶自动化汽车会使用方向盘上的那个换挡装置?通常只是购车初期为了感受新奇而尝试一下罢了。
此外:运动型外壳,你那台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并非赛事用车,这类外壳真的有必要吗?也许有点用处,精于车道的行家明白你多付了数千元。

J.D.Power与易车网共同完成的《中国私家车车主车内配置使用率调查报告》表明:全景天窗这一功能,高达45.6%的车主从未动用过,仅有3.2%的车主频繁采用,其余车主也仅偶尔使用过一两次。此外,诸如远程启动、自动启停等特性,众多车主未曾使用或刚上车便将其关闭。
那些看似豪华的装备,多数配置在较高等级的车辆里,其实用频率并不高,购买者却要为这些不常用的装备付费,因此这类车型的整体价值就显得不那么有优势了。
因此,选择一辆次低等配置的车辆,再自行出资加装一些实用配置,最终的整体价值会更为划算。
部分设备自行购置可能更为划算,相关产品在互联网上均可购得,例如将CarPlay系统进行配置,费用大约介于一千至一千二百元之间;购买行车记录仪,经济型产品价格仅需数十元,而高端型号则需数百元,若在4S店选择原厂安装,成本通常超过一千元;无钥匙启动系统的加装服务,价格范围大致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可以完成。
汽车厂商为何对选装配件定出高价,正是因为清楚消费者忧虑外购加装可能导致车辆受损,担心某些改装件一旦出问题会损害车辆性能,而且即便报修4S店也不予保修。
但是不能盲目的选购次低配车型,有些问题还是要注意
不过话说回来,买车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只看次低配车型。
部分汽车的不同版本,无论是入门版、中端版还是旗舰版,它们在设备上往往存在差异,个别车型在发动机性能或安全设施上也会有所不同。购车者必须认真核查,某些装备是绝对不能减省的。
部分车企的低配、中配与高配车型的动力性能有所区别
马自达昂克赛拉的基础版本和次顶配版本都装配了1.5升、输出117匹马力的L4自然吸气引擎;至于顶配版本,则配备了2.0升、可产生158匹马力的L4自然吸气引擎。

购置车辆时,必须权衡“三大件”,比如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变速箱的类型是手动式、CVT、AT抑或双离合,这些因素都关系到日后的驾驶感受,并且这些设定是无法调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个人或者单位不允许有以下行为:
1、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构造、特征、结构或者拼装机动车;
2、改变机动车发动机号、车架号、车辆识别代号或者型号;
制作、仿制或应用制作、仿制的汽车牌照、检测达标凭证、行车执照、保险凭证、注册文件
借用其他类型车辆的牌照,合格检测标识,上路凭证,保险凭证,车辆登记文件
必须指出的是,即便发动机型号相同,其性能指标也不得擅自调整,否则将面临两百元至两千元不等的处罚,同时会被收回机动车行驶证明。

以奔驰C级为例,入门级与中档车型均搭载代号“M274”的发动机,不过前者输出功率为163千瓦,后者则达到185千瓦,虽然发动机型号保持一致,但性能指标存在差异,这种配置上的不同是否经过特殊改动。

《机动车登记规定》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如果有人胡乱改动已经登记的车辆技术参数,或者随意更改车辆外观,那么相关部门将不会受理登记申请。
因此,绝不能抱有幸运的想法,选择车辆时必须结合个人具体用途,否则得到后必定会感到懊恼。
部分车企的低配、中配与高配车型的安全配置有所区别
购买车辆时,除了关注“三大件”,还应重视安全性能,这一点十分关键。
尤其是前排和后排的头部缓冲装置以及自动防撞和主动安全配置,这些通常是合资品牌车辆配置缺失的常见领域,而且这些功能在后期也无法自行加装。
二零一九年美国IIHS发布的一项实验结果显示:当车辆遭遇侧面撞击时,那些同时安装了前排和后排侧气囊以及前排和后排头部气囊(气帘)的车型,其死亡概率比仅配备了前排和后排侧气囊的车型要降低大约三十八点三百分比,由此可见,前排和后排头部气囊(气帘)确实是一项相当关键的安全装置。

大众凌度的普通版本和基础版本没有前排和后排的头部保护装置,只有最高级别的版本才配备,而且普通版本和基础版本也不能另外加装前排和后排的头部保护装置,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认真权衡是否要购买。

本田飞度最低等级版本缺少前排和后排的头部保护装置,不过可以另外加装,因此这种基础款型还是值得考虑的。
部分安全装置,比如ABS制动防抱死系统、车辆稳定操控系统(含ESC/ESP/DSC等类型)、以及自动紧急制动与主动安全装置等,存在无法后期增设的情况,另有一些装置,自行安装的成本会显著高于在销售服务中心选配的价格,举例来说,在4S店选择安装时仅需五千元,但若私下找人安装,费用可能高达一两万元,这种情况经济上并不划算。因此,全面权衡,购车时这些功能最好一次性配齐,这样反而能够节省开支。
总而言之
对于必需品的选择,不能随意马虎,尤其是动力系统,务必结合个人使用情况来决定,经常需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话,如果发动机表现不佳,驾驶体验会大打折扣。同时,安全装置方面,这直接关系到车内乘客的生命安全,这方面的投入绝不能减少,如果次低阶版本车型提供的话,最好选择,如果没有,可以考虑加装相关设备。这样的次低阶版本,可以说是最具经济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