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房车,奢华酒店,无上限责任契约,这根本不是开创事业,而是拿性命去赌运气。
初次抵达北京时,作者背着行李站在单位楼下,群里依然在发送“欢迎法务前辈”的消息。
刚一转身就被拽去酒店办理登记手续,接待人员告知:贵单位并未集体预订房间,需自行解决住宿并后续申请费用报销。
那个时刻,作者内心猛地一沉,协议上明明有“统一居住”的条款,然而众人却如同流散的士兵,三个月间辗转五处经济型旅店,就连洗衣都要亲自下楼去投币机操作。
X老板的说法意在让大家随意行事,实际意思是资金申请未获批准,只能暂时敷衍了事。
更离谱的是那几辆房车。
协议明确记载“选购高级版”,经核实设备,冷冻设备源自德意志制造,即便卫生洁具亦可通电升温。
公司没有提供固定车位,房车白天暴晒,晚上则充当储物间,员工中午进去小憩,醒来时察觉到空调被老板远程关闭——为了节能。
作者当时想提醒,结果X老板拍桌子:“格局!
这叫移动办公场景!
”行吧,移动办公,移动到哪算哪。
真正让作者后背发凉的,是6月14号那场饭局。
合作方团队抵达现场,成员共三人,衣着打扮颇具中间商风格,言谈举止中反复提及与官方的联络渠道。
X老板酒喝到一定程度,忽然拿出一份附加文件,声称要将项目收益先转入他个人账户“走个过场”。
作者临时以去洗手间为由,躲到走廊深处,向担任审计工作的朋友发送信息,对方迅速回复表示警觉,指出这属于典型的洗钱惯用伎俩。
”后来果然,合作方公司压根没资质,连公章都是萝卜章。
作者回到座位上,X老板正紧抱着对方的胳膊,称兄道弟,作者没声没息地按下了录音按钮。
最窒息的是“内部代持协议”。
作者直到6月20日才从财务那里套出实情:公司注册资金一直无法到位,原因是X老板让小Z承担了全部责任。
小Z是谁?
临时负责接待和现金管理,属于年轻一代,是大学毕业生,签约当天还在困惑,是否意味着要承担终身责任?
作者整夜查阅民法典,察觉到这份合同从未经过公证,万一发生纠纷小Z可能需要变卖房产来解决问题。
第二天作者去找X老板,对方叼着牙签反问:“你不信我?
”作者没吭声,回去把协议拍了照,存了三份云盘。
管理层更魔幻。
原总经理租办公室吃回扣,被房东举报了。
作者打算终止协议时,房东女士正嗑着瓜子,说:“你们那位负责人,协议为期三年,费用减去两成,不过需要退还半年的钱款。
”作者算了算,光这一笔公司就亏了60万。
X老板得知情况,首先考虑的不是追究,而是询问:是否可以将责任归咎于财务部门,
作者当场身体出现紧急状况,立即着手撰写一份关于潜在危险的说明文件,然而X老板在审阅后,用文字表达了他的不以为然,认为此事反应过度。
拖到6月25号,公司终于注册成功。
作者目光落在营业执照上,注册资本高达一千万元,但实缴资本为零,这时恍然大悟,明白了那句流传已久的说法:创业企业最终结局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缺乏资金,要么是资金获取过于轻易。
如今这家企业同时存在两大问题——车辆购置完成,相关许可尚未办理;人员招聘结束,社会保障未予缴纳;协议签署完毕,公司印章未经验收。
作者最终对电脑中的所有文档实施了加密处理,同时清空了废纸篓,离开之际向小Z发送了一条即时消息:迅速离开,这家企业十分危险。
后来传出来,X老板新找了投资,打算把房车改造成流动产后休养所。
作者听完露出笑容,回想起那些漆皮被晒脱的房车,这些车里的人连空调都不愿开启,竟然还有人敢在这样的环境里坐月子?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如今这个时代,即便是无限承担的义务也有人敢承担,还有什么是不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