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信托产品暂停兑付”的消息已在坊间发酵了三五天。
有传言称“中融信托相关产品体量达6000亿元”,并牵连其他多家信托机构;也有网络流传的图片评论称,这次风险事件可能波及众多领域,或会引发中国式“雷曼时刻”。
实际情况到底怎样?目前,有三家上市公司公开宣布遭遇中融信托产品风险,另外,不少信托公司也在不断否认外界的相关猜测。14日上午,中融信托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通告,告诫投资者注意防范诈骗行为,但对于社会上流传的消息并没有直接表态。
三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暂未正面回应传闻
惊慌最初源于一个消息。8月10日之后,有关“中融信托产品无法兑付”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开来,接着,风险扩散到了好几家信托机构。
近日,光大信托、五矿信托以及中航信托迅速否认了流传的虚假消息。11日晚上,这三家业内领先信托机构在驳斥不实说法时,金博股份与南都物业两家上市公司也相继发布涉及信托产品无法按时还款的警示性声明,指出相关产品均由中融信托管理,波及的无法兑付资金总额将近一亿元。
金博股份表示,在2022年8月10日到12日期间,经由恒天财富买入的中融-隆晟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中融-泽睿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本金为6000万元,本金以及426万元的投资回报至今尚未追回。南都物业还透露,他们购买的中融信托产品也遭遇了兑付延迟的情况,那3000万元的“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汇聚金1号”)正面临无法按时偿还的风险。
咸亨国际在8月4日早些时候发布通告,称其购入的三项信托产品出现偿付风险。这当中包括中融信托的“中融-丰盈176号集合资金股权投资信托计划”,也就是“丰盈176号”,关联金额达2000万元。到通告发布时,其余信托产品的本金还有257.06万元以及投资回报都没有追回。
许多个人投资者也遭受了损失。根据财联社的消息,经过周末的讨论,一些中融信托的投资者维权团体里,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着手准备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向监管机构表达意见,或者向公司要求得到明确的答复。
14日上午,中融信托官方网站发布了一份《关于严防诈骗的郑重公告》(简称为《公告》)。《公告》指出,当前有不法之徒假借组建专项退款工作组的名义进行欺诈活动,同时告诫投资人群需加强防范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该网站因为维护原因一度无法正常访问。
据第一财经披露,关于近期网络上流传的兑付传闻,中融信托客服人员向投资者说明:网络信息大多属于虚假,个人投资产品的风险需根据产品具体状况判断。据掌握的情况,近日有部分投资者前往中融信托线下财富中心进行咨询,工作人员在稳定投资者情绪的同时强调,希望投资者给予公司更多时间,公司正全力处理相关事宜。
停兑产品规模为千亿级,或涉嫌资金池业务
根据财联社转述多位投资人及中融财富前员工的消息,中融信托的部分产品现已停止本息支付。一名中融财富的前员工向财联社记者透露,目前暂停支付的产品总额大约为3500亿元,但这个数字不包括中融信托通过自身渠道发行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具体情况难以统计。
最近社会上流传过一些说法,提到“中融信托相关产品的体量或许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凤凰网《风暴眼》栏目经过研究后指出,这个数字很可能是基于中融信托全部信托资产的整体数值推算出来的。
根据相关资料,中融信托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是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现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是主要持股方,占比37.47%,位居第一大股东位置;中植集团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2.99%。此外,哈尔滨投资集团和沈阳安泰达商贸有限公司分别持有21.54%和8.01%的股份。
中融信托2022年的财务报告披露,到2022年12月31日,该企业的注册资金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到了2022年年底,企业自身的资产总额为304.18亿元(包含合并报表),企业以及所有子公司的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为7857.09亿元。在受托管理的资产里,企业直接管理的信托资产为6293.49亿元,这部分资产占总规模的80.10%。
有传言指出,涉及的金额大约是一千亿元,可能与中融信托的资金池类产品有关联性。此外,也有市场消息透露,中植系出现问题导致中融信托暂停兑付,其理由是资金池业务出现了状况。
清流工作室的一项内部调查揭示了一些内情,中融信托的部分金融产品,其资金运用不仅限于合规资产,还可以投资于非标准的所谓“固定收益产品”,业内普遍视其为资金集合产品。有知情人士透露的一份清单表明,这类资金集合产品的未偿付金额或许达到1500亿元。
事实上,监管机构先前便已着手控制资金池业务的规模,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颁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再一次严格限制资金池业务,规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通道业务以及资金池业务。
北京商报消息,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中融信托出现逾期现象,主要是由中植系积年的问题所引发,与此类公司关联不大。单次逾期兑付会对信托公司当期经营造成直接冲击,但若规模不大,则损害程度有限。这对整个行业的信用体系会有所影响,不过估计不会引发连锁反应,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中融信托多项目投向房地产,近年来频繁踩雷
另外一些尚未公布相关信息的公司,其持有的中融信托产品目前依然处在投资阶段内。
该公司今年三月曾经公布消息,有两笔每笔五千万的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分别定于八月二十日和九月十一日到期,这两笔计划都属于ST民控,其中一亿元的那笔,预计在2024年四月二十七日到期,预期年化收益率为百分之六点一。
根据界面新闻报道,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遭遇中融信托信托产品风险事件,多数与房地产企业债务纠纷有关,例如前面提到的咸亨国际丰盈 176 号项目,其根源在于祥生集团的负债危机。
二零二二年四月,已购入的“中融-丰腾 83 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进入延期阶段,缘由是融创地产没有按时完成其在信托计划里应尽的资金支付责任。到2023年4月7日,公司总共收到了这笔信托产品的本金77.96万元,以及收益73.97万元,信托产品中尚未收回的本金和展期期间剩余的投资收益,将依照展期时的信托利益分配计划来处理。
2021年3月份买入的和中融-骥达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样,2022年4月份买进的和中融-丰腾8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处在延期偿还阶段。
中融信托的当前困境,或许与其投资方向有关。根据凤凰网《风暴眼》的整理,过去十年间,中融信托对房地产领域表现出明显偏好,相关资产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在5.44%到18%之间波动。到2022年年底,中融信托的总资产规模达到6293.49亿元。在这笔资金中,用于房地产的部分为672.59亿元,所占比例为10.69%。
根据时代财经先前披露的信息,中融信托亦曾遭遇过恒大集团、佳兆业、阳光城、蓝光集团等数十家公司的风险事件。
因此,中融信托甚至不得不亲自参与房地产开发业务。2022年4月,融创将持有的“中山铭晟房地产”全部股权转让给中融信托。该公司投资了中山立信、中山建成和中山茵景这三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分别对应融创此前在中山五桂山、民众和三角的三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