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的临近,众多家长对孩子假期的日程进行了细致规划,这既包括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也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课外兴趣发展,同时还有详尽的旅行计划。他们期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加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并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旅行对个人视野的拓宽至关重要。徐霞客行走四方,其足迹遍及我国大地,并留下了著名的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李时珍则不满足于仅凭文字记录,他重视亲身实践,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这些均成为了游学学习的典范。在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中,周恩来、邓小平等杰出人物,在少年时期便已开始了游学的经历。
观察可知,旅游与游学若以实际操作为宗旨,其成效方能显著提升。但现实中的暑假旅游和游学活动,却常常充斥着功利心态和攀比风气,许多家长过分关注成果与表现,攀比现象普遍存在。
暑假刚开始,朋友圈里便充斥着各式晒照,诸如欧洲十日游、发达城市与沿海城市的文化之旅,还有美食、购物、美景的分享,家长们纷纷在此暗中较量。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下,这类展示幸福生活的照片往往引发人们的焦虑与误解,而这种误解无疑又加剧了攀比的心态。因此,要缓解攀比之风,首先必须让家长们的心理回归平和。
家长们的攀比心态,同样源于社会氛围。如今,网络上各类教育理念接连涌现,众多家长因辨别力不足,常依赖所谓的教育“心灵鸡汤”来滋养自己贫弱的教育观念。他们将对子女及教育的焦虑,转变为对旅行和游学的高度关注,深怕孩子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掉队。学校在安排暑假作业时,常常会融入诸如外出旅行、撰写旅行见闻等实践活动,这导致家长形成了出国旅行、省外旅行是必须执行的活动模式。针对这种现象,家长们需端正态度,以理性的方式来面对。
在暑假期间,如何恰当运用旅游活动促进孩子的成长呢?我的建议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可以先进行国内旅行,以此来从小培养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敬仰之情。我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貌,我们可以先从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入手,随后引导孩子去探索那些他们不熟悉的地方,让他们学会尊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并欣赏多样的自然美景。
在旅行过程中,家长应考虑将游览与学校教育相融合,例如带领孩子前往课本中提及的地点,或是即将学习的地方,以此加深他们对课本知识的领悟。同时,孩子可以尝试参与制定旅行计划,与家人共同准备旅行所需的物品,甚至共同规划旅行路线,从而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在整个旅行中,家长需重视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环保观念,并着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旅行并非终点,而是一场旅程。在旅途中,家长需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学习、辨别,这些正是旅行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旅行结束后,家长与孩子应及时梳理心情,通过撰写游记、绘制图画、拍摄照片等方式,记录下成长的足迹,进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变数与复杂性,家长应当以身作则,理智地引导。盲目追随潮流、盲目攀比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教育,反而可能阻碍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便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暂时无法外出旅行,也不应忽视,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旅行,书中自有广阔的天地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