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关于这个议题,我缺乏做出判断的资格,甚至不太在意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我更关注的是资金流动的情况,以及这些流动所反映出的市场态度。
让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短线资金:看好中国股市
自2022年11月往后,海外资本加速了参与咱们国内股票市场的进程,期间,好几天里都有数百亿的资金在持续净流入。
这一情况总体上反映了海外投资界对于二零二三年中国整体经济及股票市场的态度。人们谈论较多的是高盛的分析。该机构近期再度提升了本年度中国经济增长的预估,将原先的百分之四点五上调了百分之零点七,确定为百分之五点二,与此同时全球今年的经济增幅为百分之二,预计明年将增至百分之二点八。高盛认为今年下半年市场将开始体现出这种预期变化。中国股市可能继续上涨百分之十五,同时,人民币预计将创下四月份以来的最高点。
摩根士丹利把中国今年经济发展预估从5.4%增加到5.7%了,是因为中国不再执行动态清零措施后开始恢复正常,同时政府为房地产市场给予扶持,并且对科技产业放宽了管控,因此提升了今年经济评估:估计上半年人民币会持续升值,与美元相比的十二个月目标定为6.65。这一行说明,预计中国重新对外开放初期会出现一些困难,不过这种不利影响或许会被迅速而有力的经济反弹所缓解,同时今年下半年起,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有望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通道。
简而言之,短线资金看好中国市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中国经济未来可期,尤其是2023年呈现复苏态势。其次,经历去年的多次冲击,如今股票及相关资产价值偏低。特别是,中国网络产业的估值依然不高。再者,外国资本进入会形成推动力。北向资金不断进入中国股市。外资有望成为2023年A股市场资金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将逐步提升,人民币汇率的温和上涨有助于外资净流入的恢复。
二、长线资金:犹豫与担忧
新近,《财经》这本刊物刊登了一篇深度文章,其标题为《国内超豪华企业数量下降:挑战与机遇》。该文详细剖析了风险投资领域中美元基金的一些新变化,并阐释了这些变化的深层缘由。
中国风险投资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近些年里,外资基金一直是该国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构成部分。在鼎盛时期,市场上外资基金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七十,特别是在移动互联产业。
不过最近,这些投资公司的立场有了显著转变。有报道提及一位投资公司合伙人的体会。以往,他每年都要多次前往美国进行融资活动。然而去年,他却未曾踏足该国。这位投资者透露,之所以不去美国,并非由于疫情,而是“美国的有限合伙人已经不愿意与我们接触了”。这一情况并非偶然现象。新闻透露,一些美元基金出资人坦言,他们当前难以吸引更多投资款项,多数美元基金在中国或许已到最终募集阶段。
美国资本有这种倾向,欧洲和中东地区大体相同。它们普遍对风险投资缺乏兴趣。这些大型基金认为,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并非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除了美国,印度、北欧以及东南亚各国在2022年也获得了大量新的投资。
该报道指出,中国市场投资信心的迅速波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重大事件的推动。首先是2021年对教育培训领域的规范整顿。其次是数家资本实力雄厚,位列全球顶尖的独角兽企业,均被视为达到公开募股时机,却因某些复杂状况,未能成功完成上市流程。再者是2022年4月爆发的上海地区疫情。此外,中国公司前往美国资本市场融资的途径也遭遇了阻碍。2022年境内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金额为5.82亿美元,与2021年整个年度的融资总额相比,大幅度降低了大约96%。
三、短线与长线的对比
通过比较这两种资金,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一般来说,短期资金表现出明确的看好倾向,而中长期资金则显得比较迟疑。
这个现象并不复杂,中国的抗疫方针有了变化,国内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措施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国家的经济最糟糕的阶段或许已经结束,今年将是恢复和增长的年份,而且,鉴于2022年经济表现不佳,2023年出现显著增长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此外,必须认识到,股市作为能够迅速买卖的金融交易场所,天然具有一种加剧波动的特性。所以,短期投资资金对其表示青睐,是符合逻辑的。
但中长期资金所关心的议题,与此存在显著差异。他们需要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策略的清晰度与持续性,需要高度关注中国投资领域的政策与法规条件,需要高度关注国际关系的潜在变动,特别是中美互动的发展态势。这些因素都深刻影响着长期投资的风险评估。在此背景下,当前部分政策的变动究竟预示着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呈现?这不仅是国外投资者,而且也是国内投资者所普遍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