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获取教师资格证吸引众多人关注。2016年,全年报考教师资格考试的人数总计260万,2017年增加至410万,到了2019年,报名人数已增长到900万。今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当天,网络热议程度使#教资#词条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与“考教师证”现象形成反差的,是部分教师职位的出乎意料“遇冷”。根据人社部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国急需职业名单,中小学教师首次被列入其中。热衷于获取教师资格证的人,其实并非全都打算从事教育工作,而是出于“增加可能性”“未雨绸缪”的考虑,在暗中为自己准备职业“退路”。
从整体情况看,资格证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了社会对职业的偏好。在国内,教师职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并且拥有比较稳固的经济回报。每年有寒暑假这一特殊福利,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选择这个方向。近年来,国家对教育领域给予了高度关注,反复提出要保证教师收入不比公务员低,同时努力减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随着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持续增加,至少可以理解为教师这个职业正获得更多的敬意。
然而,就个体而言,那种总往热门处扎堆、人云亦云跟风的行事方式,实在有些缺乏远见。注册会计师资格证明、法律行业从业资格证明、人力资源领域专业资格证明等等,许多热衷于“堆砌”证书的人觉得,技能越丰富越好,证书越多越能带来拼搏的满足感和前途的踏实感。很多时候,只顾着钻研文献,其实是在营造一种“我很勤奋”的错觉,同时也在回避目前工作遇到的难题和阻碍。这样下去,预备的退路会越来越宽广,但对未来的方向却会越来越不清楚。
其实,工作几年后,人很容易感到职业疲惫,比如,在日复一日的固定工作中感到迷茫,感觉不到工作的挑战和新的方向,加班加到对生活失去信心等。面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总想着避开困难,或者通过不断考取证书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而是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长远而言,眼前的零碎与阻碍不过阶段性的坎坷。一旦立志在某个范畴内专注钻研,就应当集中心力,避免被动地准备诸多备选方案,倒不如振奋精神,以勇往直前的态度持续前行。如果经过深思熟虑,发觉自身与当前领域并不匹配,应当迅速做出决定,在全面掌握其他行业状况之后,更有方向性地进行转行筹备,不可盲目追求考取诸多资格证,或广泛地尝试各种可能性。
时常,当个体对目前的工作状态觉得不理想,便容易下意识地将其他领域描绘得格外诱人。举例来说,许多一心想获取教师资格证的人,往往将教师职业视为稳定收入、准时下班、无需费神的象征。而对于在初创企业工作,常被上司频繁联络或感到精力透支的群体,这些特质显得格外具有诱惑力。殊不知,要想真正做好教育工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轻松。
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业进展和个性特征,并探寻出合理且收效显著的教学途径,教育行业必须持续倾注心血。然而,授课时声带受损、考试季的极度繁忙,还有经常累积的杂务,都是许多基础教学工作者难以向他人倾诉的疲惫体验。如果仅仅基于对教师职业的幻想,缺少“教导知识解答疑惑”的激情和恒心,那么就算进入这个行业,也难以切实胜任这份工作,对教育事业和自身发展都是一种浪费。
职业生涯里,个体最关键的是明确自身特质。不应盲目跟风获取资格,为或许永远无法通行的路径做准备,倒不如拨开困惑,审视本心,从而制定更稳妥的职业蓝图和人生决定。(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