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号十翼,又号抱冲斋主,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5年,他进入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1957年,转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同年又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跟随沈从文整理绘制中国历代服饰资料,同时临摹了许多名家的绘画作品。1978年,他调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1984年,进入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工作,担任系主任职务。曾个人出资超过3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该系的设施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家协会的正式成员。在绘画方面,以中国人物画见长,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学创作和书法造诣。其作品《灵道歌啸图》等被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收藏,另外,《八仙图》等作品存放于中国美术馆,而《秋声赋》等画作则收藏在美国伯明翰博物馆。刊行了《鲁迅小说插图集》、《范曾书画集》、《范曾画集》、《范曾吟草》、《范曾书画集》、《范曾怀抱》、《范曾自述》等诸多作品。1979年他初次访问日本,被日本尊称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1982年获得了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1986年获得了日中艺术交流特别贡献金奖。
咨询专线为0371-63752045,或者可以拨打0371-63754017。
根深叶茂于斯为盛
——浅谈范曾先生绘画的精神指向和语言特征 张本平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范曾中国人物画艺术》这本书,对他卓越的艺术成就感到非常敬佩。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我获得了美的享受,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智慧的启发,这确实令人精神振奋。范曾先生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篇幅短小还是卷帙浩繁,其艺术手法都互相配合,从多个角度展开,风格各不相同。欣赏这些人物画作时,能发现既有承袭传统文人画或拓展新文人画脉络的痕迹,也有采用现代水墨构图手法的意图,注重人物造型的逼真与真实感,同时也有抒发笔墨情感和营造画面氛围的想法,并且追求语言表达的纯净,与泼墨写意及狂草书法的境界相通,看似迷乱却蕴含深意,仿佛沉醉又非沉醉,此类探索多种多样。它既有现代的气息又饱含传统的韵味,传统之中又蕴含着现代的元素;具体的事物中显现出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理念之中又包含着具体的形象;工整的描绘里存在着创新,笔墨的运用中流露出精神,表现手法上倾泻出艺术家的情感和作品想要传达的意旨。这些现象表明了范曾先生那种超越时空界限、进行多角度研究的决心,以及他融合东方与西方文化、继承传统与开拓现代艺术、借鉴民间与远古艺术的大气和智慧。
范曾先生在绘画界享有极高声誉,同时他对于历史典籍、文学创作和艺术评论也颇有建树,学识非常渊博。他的艺术理论著作论证严谨,阅读起来引人入胜,充满智慧;他撰写的序言和跋文见解深刻,文笔优美;他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他的随笔文章清新脱俗,思想开阔;他的公开演讲充满感染力,令人振奋。
他学识广博,以卓尔不群的气度远眺辽阔天际,塑造了文人画家的风范。他的画作融合了时代观念与古典神韵,风格古朴深邃,雄浑厚重,广受国内外各界喜爱。他追求“心境澄明体悟大道”、“以物象传达精神”、“转换视角获得神妙”、“气韵鲜活生动”的艺术境界,开辟了一条融合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创造力的独特路径。凭借深厚的书法造诣、人物刻画能力、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精髓,画家道德的超然精神转化为雄浑洒脱的笔墨表现,成为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画界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他心胸宽广,笔法磊落,直接抒发内心感受。他的绘画技巧非常出色,下笔流畅自如,墨色变幻无穷,线条奔放洒脱,展现出一种不容小觑、才情出众的气质。他采用的表现手法,既注重真实描绘,也追求意境表达,将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巧妙结合,致力于赞美那些品德高尚、境界深远以及富有诗意的古代先贤。因为这些人物身上凝聚了人类的卓越品质、深邃智慧和非凡才能。他渴望借助与历史人物的精神交流,彰显文化传承中崇高的人格力量,借此来提高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民族魂魄。这大概就是范曾先生热衷描绘历史人物的一个缘由,也是其作品具有艺术吸引力的关键。可以说,范曾先生凭借自身的才干和勤奋,已经将中国人物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代众多擅长描绘人物肖像的艺术家中,范曾凭借一系列优秀的人物画作脱颖而出,成为最受关注的书画名家。他融合了学者、画家、诗人等多重身份,既为画坛的杰出人物,又精通诗歌、词章、骈文、散文以及书法艺术。
范曾先生的人物画,源自他对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以及精湛的绘画技巧。他早年的生活经历,加上广泛的学习,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画作,题材多取自古代的文学、历史和神话故事,经过提炼加工,既有艺术的高度,又贴近大众,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名作《师古人亦师造化》,用写意的风格,描绘了一个故事,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画面中描绘了古代孩童效仿猿猴的姿态,引得旁边长者微微点头表示欣赏。这件作品立意深远,人物形象古雅别致,富有韵味,笔触刚劲有力,墨色挥洒自如,整体充满生趣,充分展现了创作的自然妙趣。
范曾先生出生于文学门庭,南开大学研习历史,为他的历史题材绘画奠定了深厚根基;后来在中央美术学院拜蒋兆和为师,进一步提升了人物画的造型技巧,通过钻研陈洪绶、任伯年等前辈的作品,其画作风格更显古拙典雅。《竹林七贤》便是他艺术生涯中的杰作之一。画面气势恢宏,笔法精湛老练,色彩雅致优美,人物形象生动飘逸,神采飞扬之态跃然纸上。作者善于驾驭巨幅作品,运笔自如间不失规范。七位高士布局得当,参差错落,彼此间目光交流,相得益彰,更显巧妙。作品笔触细腻,挥洒自如,充盈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范曾先生作画,深受石涛“一画论”启发,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其笔下写意人物尤其擅长捕捉神韵。 《牧鞭》是范曾先生的杰作,画里人物清秀雅致,灵动飘逸,仿佛跃然纸上,风度不凡。画家将身着鲜艳服饰的孩童和奔跑的公牛并置,使画面更显生机盎然。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兼具文人画的意境,也贴近大众审美。追求真实与精妙的融合,注重描绘的形象逼真、精准,富有巧妙而超凡的情趣表达。笔触刚劲质朴,转折顿挫有力,超越传统画法的局限,勇于创新,塑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范。
范曾先生擅长创作人物画,是中国画界一位资深的艺术家。早在1970年代初期,他就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一幅巨型的泼墨作品《钟馗》,随后又创作了《怀念周总理》的词作,这两部作品都由《人民曰报》刊登,其中词作被谱成歌曲后广为流传。那时他的画名就已经在国内国外都享有盛誉。进入1980年代,他接受了日本方面的邀请,与董寿平在东京共同举办展览,又与张仃在香港联合办展,同时在合肥举办了“庐州行”的个人画展。艺术面貌焕然一新,众多杰作例如《灵运临风图》便诞生于那个阶段。应日本之邀,范曾先生代表北京市向东肃市馈赠《齐白石像》。自改革开放以来,他在人物画领域孜孜不倦,作品广受读者喜爱、行家推崇,因而成为国画界技艺精湛的泰斗。范曾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视宇宙万物为伴侣,将天地作为内心寄托,以自然造化作为学习榜样,以真实作为立身之本,以美好作为精神追求,怀有对世人的深切关怀,将山泉般纯净的审美融入艺术世界,把檀香般深厚的情感传递给世人。进入新千年,虽已年过六十,范曾先生依然将不断进步视为人生首要任务,依然把勤奋看作事业成功的根基。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字,砚台里的墨水总是用不完,经历了无数困难,最终创作出内容丰富、极富魅力的巨作《丽人行》,这件大型古典画作在香港以1200万港币成交,刷新了当代中国绘画的拍卖价格记录,画里十九个形象各不相同的人物,六匹骏马正飞奔而来,一只猎犬在后面紧追。景色宜人,春意盎然,柳丝低垂,众多女子在暮春时分漫步于曲江边,形成了一个令人沉醉、心驰神往的审美境界。远山起伏,近水曲折,辽阔意境在平远画法中若隐若现。在黄门侍从的引领下,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的坐骑正从右侧的坡地上缓缓驰来,这是一支尊贵的马队,马鞍装饰华丽,缰绳点缀精致。画面势头逐渐推向顶点,在于宰相杨国忠及黄门侍者所骑五花马的飞驰,情绪变幻莫测,权势熏天。向左侧看又恢复宁静,是画面核心一群贵族女性,体态曼妙,风姿绰约。整幅作品飘动的柳枝、抖动的马尾、舞动的丝带,形成春天的蓬勃旋律,那是无忧无虑的人们、享受极致欢乐的人们……对创作者来说,世间仿佛仅有两种成分:美好与真实。美好在爱慕者的心目中,真切在劳作者的心底。这些方面,都成为范曾先生创作《丽人行》的优越基础。要画好《丽人行》中的人物形象,必须了解历史上不同朝代各地方的自然景观、文化氛围、社会习惯、历史背景等等。近些年来,范曾先生专心修身养性,手不释卷,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触类旁通,这就为他创作《丽人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艺术门类包括绘画和诗歌,还有音乐,以及书法,舞蹈和戏曲,它们虽然不是同一种文化现象,却经常彼此交融,彼此滋养,彼此学习,互相提升。回望中国古代的文坛巨匠、诗歌大家、绘画大师,他们有的诗歌里蕴含画面,有的画作中饱含诗意,有的擅长音律,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诗书画都达到很高境界,都被文坛人士当作佳话传颂。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范曾先生的人物画,就受到鉴赏家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艺术中的乐章、情感的表达以及诗意的描绘。观赏他的画作,人们无不赞叹他挥洒自如、点染成趣的塑造形象的本领,并视他为融合诗词书画三项特长于一身的艺术界翘楚。
范曾先生相继推出了多部关于书画的合集,包括《范曾中国人物画》、《范曾绘画艺术》、《范曾的艺术》、 《现代中国画坛巨匠范曾》、《范曾作品集》、《范曾绘画100幅》、《范曾书法100幅》、《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范曾卷》、《当代书画大师范曾》、《范曾中国人物画艺术》等,并且持续不断地进行出版活动
他著有多种书籍,包括文集、散文集和诗集,例如《范曾吟草》、《范曾自述》、《抱冲逸兴》、《范曾诗稿》、《十翼还甲自寿》、《范曾自书七绝百首》、《画外话·范曾》,以及散文《梵高的坟茔》、《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范曾谈艺录》、《范曾散文33篇》。面对范曾先生众多丰硕的著作,我阅读后觉得非常亲切。反复阅读,深感范曾先生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历史洞察力,相信他提出的“以诗为灵魂,以书为支撑”的“文人画标志”,始终激励着,并且不断引导着
张本平是作家,也是书画评论家,他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同时还是中原书画院院长,《中原书画报》总编。
《岭上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