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在西汉初期声名显赫,堪称顶级策划者,他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行动力以及深沉的计谋,在楚汉纷争的动荡时局里,成功获取了财富与地位。
这种人实在不配被世人竞相效仿,并非陈平不够睿智或成就不高,而是这种特立独行的人生路径极易让人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陈平擅长的诡诈手段如同一种武艺,表面看来威力惊人,实则极易误入歧途。能达到陈平那般造诣的人,实属难得。
有人可能会问,哪个人获得成就毫不费力?难道挑战性高的事物就不值得去钻研吗?这并非此意!钻研光明正大的学问,循序渐进地增强个人才干、社会地位和思想高度,这种过程是稳步前进,追求的是逐步增强的积累。然而,陈平这类诡计手段,阴损程度很高,倘若未能练至伤及他人的境界,或许早已害了自己;就算能达到某个地步,能够施展出相应力量,也总是在败坏形象、损害福报,负面影响非常显著。
也就是说,从事阴谋活动往往得不偿失。务必牢记,坚持善良,多行善举,才是投入最少、回报最可靠、内心最安宁的处世之道。
我为何对挑拨一类的诡计手段这么反感呢?今天就拿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典故来说明,剖析一下挑拨伎俩的内在运作方式,等各位了解之后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谈谈。
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的事情始末
彭城大战之后,刘邦确实把项羽给彻底得罪了。项羽觉得这个刘三,实在不怎么讲义气。情况顺利时,他到处宣扬:“你们都敬重的那个项羽,其实是我的拜把子弟弟,我比他年长几岁,他得喊我一声大哥。”可一旦局势逆转,他就背叛盟友,暗地里下黑手,说到底我姓刘你姓项,咱们根本没多少情分可讲。
项羽紧追不舍,素来只会动嘴的刘邦立刻胆怯了,被项羽逼到荥阳一带承受猛烈攻击。
然而,刘邦本人并非能承受重击之人,腿脚移动速度尚可,但体格并不结实,于荥阳城内支撑片刻,刘邦便感到自身精力日渐消耗,几乎难以继续支撑。
在许多个难以入眠的夜晚,刘邦或许会反复思量:自己为何要招惹那个极具威严的项羽呢?与其与他结为亲密的伙伴,为何要承受这般压力?并非刘邦行事鲁莽,而是许多人难以抵挡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刘邦天生就不甘心居于他人之下。
当前情形已无法挽回,刘邦依然坚持老办法,首要任务保全自身,于是再次厚着脸皮向项羽请求和解,咱们原本是兄弟关系,但人生际遇太过曲折,产生了一些分歧,导致彼此发生了争执。俗话说不打不识,这点小摩擦并不会损害兄弟情谊,这次哥哥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咱们就此罢手,都冷静一下,享受几天安稳的生活吧。荥阳东边的领地都交给老弟,哥哥我就退守荥阳西边颐养天年。
项羽腹中愤愤出言,骗人,你仍在上演欺骗!你这老朽品行败坏,接连蒙骗我还没满足,又来哄我付出愚蠢代价?谁上当谁遭殃!况且眼看就要将你制服,谁他妈还愿意与你讲和?
范增在项羽旁边,见到他,心里高兴,觉得自家孩子终于长大了,变得稳重而且冷静了。
项羽的强硬态度让刘邦怒不可遏,项羽这小子,你太过分了,不带你这样对待人的,我都已经认输了,你还要把我逼到绝境,咱们还是结拜兄弟吧
当然,刘邦虽然有些恼火,但他当前最要紧的是赶紧离开荥阳城,俗话说不能站在危险的墙下面,荥阳这个屏障恐怕坚持不了太久了。
在这个紧要关头,素来工于心计的陈平挺身而出,声称或许能助一臂之力,关键在于刘邦是否愿意承担相应后果。
刘邦说,现在才跟我提条件,什么代价不代价的,只要能保住我的性命,任何要求都可以提出来。
陈平随即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谋略构思:项羽那边的情况我极为熟悉,毕竟我在那里逗留了许久。他们虽然表面看起来锐不可当,但真正出类拔萃的其实只有少数几个人。项羽即便再强大,他浑身是铁又能锻造多少根钉子?除了英布、钟离昧、龙且等个别战将比较强悍之外,项羽麾下并没有多少杰出的武将。洞察事态发展、掌握整体脉络、维持冷静头脑的人,唯有范增能够做到。项羽势力并非难以应对,只要让项羽和范增这两位关键人物表面和谐,内心却充满猜疑,他们就会丧失团队向心力,自然溃败。
刘邦一听说,此事确实合乎情理,他当时但凡听到能保住性命的计策,都会下意识认为合理,接着便带着好奇,听陈平详述他的计划步骤。
陈平表示,若能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持,他便能够借助人脉资源,渗透至项羽企业内部,与其员工建立良好关系,从而引发该企业内部混乱,造成彼此猜忌,不得安宁。
刘邦立刻决定,分派给陈平四万两黄金,这项任务就由你负责,务必尽心尽力,经费方面无需担忧。
四万两黄金,在那个年代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换算成军饷,足够十万军队使用一个整月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的魄力非同一般,他敢于拿出巨额资金,不拖泥带水,不犹豫不决,这种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是许多能够成就大业的人所共有的特质之一。
陈平到手后,便着手四处奔走。他首先动用大量钱财,在楚军内部拉拢关系,暗中传播消息,声称钟离昧等高级将领心怀不满,由于未能实现分封土地的承诺,正计划与刘邦合作,意图消灭项氏并重新瓜分疆域。
这种说法不论项羽是否相信,只要传到他那里,他的内心就很难安宁下来。具体原因和逻辑,我们稍后再做说明。
项羽听闻那些流言蜚语之后,就自然而然地跟钟离昧等非本族将领保持距离了,陈平的挑拨手段已经见成效了。不过这并非陈平的最终目标,他的真正意图是要破坏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范增对刘邦构成严重威胁,这位老谋深算的革命家很早就察觉到刘老三心怀叵测,反复强调刘邦的潜在危险,成为项羽阵营中坚决主张消灭刘邦的核心人物。尽管项羽常以亚父相称,却并非完全听从他的建议。然而,难以预料项羽何时会采纳范增的计策。
因此,范增必须与项羽保持距离,否则,这两人,一方富有洞察力和才智,另一方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与威严,一旦他们默契配合,其造成的破坏力将无法阻挡。
陈平随后寻到了楚汉年间知名的“好好先生”项伯,一番游说,核心观点大致是这般,这般鱼死网破的打法,最终对各方都无益处,即便你们或许能获胜,但刘邦若耗尽所有力量,你们老项家也势必会遭受重创,何必如此,何苦如此,更何况你们老项家那些受雇的士兵也未必能与你们同心同德。不妨让众人围坐一处,认真商议,商议妥当,各自便可安稳度日,商议未果,再来决一雌雄,也并非晚矣。
项伯同志又展现出一种倾向,即认为刘邦方面所言皆合情理,因此他力劝项羽考虑进行商谈。
史书记载,双方正商议停战事宜时,陈平暗中设置圈套。项羽的使者到汉营,陈平按最高标准用全牛全羊全猪款待,等摆上桌后,突然说搞错了,以为是亚父范增派的人,立刻撤下所有菜肴,改用简单的三菜一汤招待楚使。项羽察觉后,故意冷淡范增,导致范增难堪,最终选择离开。
我认为,这种过于明显的手段实在难以令人信服,毕竟项羽并非头脑简单之辈,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况且依照陈平惯用的策略,他通常不会选择这种缺乏高明的计策。
真相究竟是什么?许多密谋手段无法公开讨论,历史文献也不会详尽记载,毕竟要顾及历史后果。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情理推断,进行合理的猜测。
个人认为,陈平的关键突破口应当针对项氏宗族和异姓将领,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深刻分歧。只要陈平付出的财力足够,就没有什么化解不了的冲突。如果情况确实像之前所讲,陈平只是准备了两份不同的膳食,那又能耗费多少资源?
归根结底,经由陈平的暗中操作,项伯与范增之间的分歧不断加深,彼此诋毁。
项羽对自家人格外照顾,这一点非常明显。这让范增感到十分失落,他一直自称为亚父,却始终被当作局外人。年纪已经不小了,何必屈居人下,忍受这般委屈?最终他选择了离开,最终在返回故乡的途中去世。
这段文字记述了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的经过,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然而其内里的人性运作方式却极为精妙。
陈平为什么能离间项羽和范增?
陈平是如何挑拨项羽和范增这对搭档的关系的?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这问题还需要问吗?当然是因为项羽和范增彼此之间缺乏真情实意。这种说法看似有理,但实际上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我们一般觉得,所有经受不住检验的情感都不是真爱,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么多能够承受各种磨难的真情吗?或许有超越生死的情感,但能够战胜各种离间行为的感情却非常少。
人的欲望和私心是最难靠得住的,生活中不乏单纯的朋友,他们总爱设下各种圈套,去试探他人对自己的情谊,最终却让自己成了孑然一身的人。这一切的症结,就出在这一点上。
郑板桥提倡“难得糊涂”,意在劝导人们,在处理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时,必须拥有恰当的宽宏大量,洞察力过强则无人追随,水域过于清澈则无鱼生存,一个人在所有事情上都坚持严格审视,只会让自己逐渐陷入对人生的深深怀疑,并且越来越感到孤独和痛苦。
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最终破裂,并非源于他们的愚钝或莽撞,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一旦这些弱点被陈平察觉,他们表面上的和谐、实际上的隔阂,便难以维系,最终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彼此间的漏洞究竟为何?并非其他原因,主要是各自所代表的立场不同,或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这其实也是无法避免的个人特质差异,我们只有学会体谅并接纳这种个体特质差异,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趋势。
项羽集团存在隐忧吗?项氏反秦,自项梁时期至项羽时期,尽管声势与功业日益增长,然而暗藏机锋的分歧亦随之增多,这是任何组织在扩张阶段都难免遭遇的困境。人们的最初想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人甚至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本心;每个人所获得的实际好处和可能得到的利益也各不相同;心态、立场、勇气等众多方面,都让情况变得难以捉摸。
项梁牺牲后,项家首代核心人物离世,项羽在权力和声望的传递上缺少了关键环节,也造成项家本源的直系力量严重减少,项羽之后被楚怀王熊心剥夺兵权,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巨鹿之战即将爆发时,项羽再也无法忍受,于是起兵造反,从宋义手中再次掌控军权,不过军队内部的权力格局已经彻底改变,以致使范增此人,你很难弄明白他究竟是在帮项家还是帮楚怀王,可项羽那时也没办法对他怎样,只能把他当作有功的元老供起来。稳固权柄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威望来凝聚能够凝聚的力量,或者利用他人的才能来开拓自己立足的根基。
当项羽称霸天下之际,那些身经百战的老臣们的想法也随之转变,先前在创业初期,大家能够不顾一切地奋勇作战,然而,随着疆域不断扩张、物资日益充裕,他们更关心的是利益如何瓜分,过去是无法选择,如今却拥有众多选项,每个人都渴望实现比较理想的生活
因此,那些非本族将领和项氏家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利益分歧,外族将领必定期望项羽将政权构建为股份制,他们能够以股东资格成为一方霸主,而项家之人则一定希望西楚是家族式的政权,他们项家是主宰,其他人都是仆役。
陈平敏锐察觉到楚军内部的这种心态,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去离间项羽和钟离昧等人的交情。处于高位的人最无法接受和最害怕的就是部下的背叛,而处于底层的人最在意和最反感的就是自己一直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上司往往不把自己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待。因此,陈平故意散布流言,声称项羽只信任本家之人,只是暂时还离不开那些非亲将才,才勉强维持表面上的和睦,这立刻让那些非亲将感到心理崩溃。与此类似,陈平指出钟离昧等人怀有怨恨,一直在寻找机会谋反,这也立刻让项羽变得神经紧张。
这类情况总是难以预料!即使夫妻感情深厚,男方兄弟也常在他耳边嘀咕,说他老婆总和其他男人暗送秋波;女方闺蜜也时不时在她耳边念叨,说发现老公总和其他女人眉目传情,其实并不真心对她。不必惊讶,不论这对伴侣曾经多么恩爱,最终都会变得神经质、猜忌起来,稍有不慎就会在混乱中结束关系。
项羽和范增彼此间的猜疑主要源于此,范增作为楚国旧臣,曾极力支持项梁拥立熊心为君,但熊心后来逐渐运用权谋削弱了项羽的军事权力,从范增的行事风格看,他在政治上显然对楚国正统更为忠诚或亲近。因此,说他投靠项羽不如说他借助项羽或与项羽结盟更为恰当,这种情况与三国时期曹操和荀彧的关系颇为相似。
项羽必须彻底顺从才能加强他的绝对统治,因此他和范增早就存在分歧,只是他经常需要借助范增的政治影响力与谋略指导,表面上还得恭敬地称呼一声亚父,但实际上从许多细节,例如鸿门宴,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并非完全听从范增的指示。
项伯作为项羽的叔父,首先会以家族和侄儿的利益为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因此,他是最容易挑起事端的,既显得合情合理,别人通常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他是项羽的亲叔叔,旁人很难分辨某些事情究竟是谁的主意。即便出现矛盾,项羽也基本上会支持项伯。
范增见多识广,很快就察觉到项羽并非与他同心协力,他思忖自己年事已高,大势已去,实在无需再这样有失体面地周旋,倒不如退居乡野,过清闲日子。
陈平之所以能准确洞察项羽阵营的种种分歧和心态,根本在于他长期在项羽身边任职,对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他天生擅长观察神情、揣度他人意图,日积月累,早已洞悉众人暗藏的盘算。
实施挑拨这类阴谋活动必须情报准确,需要精确洞察对手的心态、行为,寻找可乘之机,你得先明白哪里存在空隙。如同攻破某种硬性防御手段,关键在于先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
然而,仅仅识别出对方的弱点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精准打击并彻底摧毁它。通常情况下,诡计手段所使用的伎俩都是些不光彩的方法,为人们所鄙视,因此施展阴谋的人必须具备非常阴暗的心理,行动要残酷无情,态度要厚颜无耻,思想要肮脏龌龊。陈平正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陈平之所以能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表面原因似乎是两人之间存在矛盾,但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任何确实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已婚男士遭遇婚外情,为何社会舆论往往更指责第三者呢?这难道不是双方都有责任的结果吗?男性确实存在不足,毕竟没有哪个地方是绝对完美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极少有人能够反复抵挡住引诱的挑战。
离间计的本质是什么?
先谈谈为何反间手段虽管用却总遭唾弃,毕竟它违背道义。使这般伎俩最易损耗声望,一旦形象受损,无论身处何种场合都易沦为众矢之的,招致普遍指责。
耍弄挑拨手段次数一多,对方就会对你恨之入骨,身边亲友也会疏远你,不敢依赖你。人们必须清楚,很少有人愿意和毫无原则、缺乏感情的人打交道,即便某些时候需要借助这类人,也很难对他们产生信任和好感。
负责人对于策划密谋、从事情报活动的人员,格外注重严密管控的,多数情况是采取一对一联络、直属上级指挥的。毕竟负责人对于这类人是相当缺乏信任的。
人活在世上,倘若有机会挑选,应当决定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不能因为某些小计谋、小利益而糊涂,进而踏上一条缺乏骨气的路途。
离间计防不胜防、阴损至极,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所有虚假的言辞里,挑拨手段是一种极为狡诈的陷阱,是挑拨者(施害者)在受挑拨者(受害者)之间搬弄口舌、激化隔阂,意图瓦解受害者的整体性、从而谋取私利而编织的虚假之词。倘若有人对你使用挑拨伎俩,你必须竭力识破,否则一旦受骗,结局大多不堪设想。
离间手段包含多种做法,例如制造误解、加剧矛盾、捏造事实、挑拨关系等,然而,这类手法确实存在其内在的运作规律。许多人认为离间行为的根本规律在于打压他人、抬高自己,实现害人害己的目的,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仍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
通常情况下,挑拨离间手法具备针对性突出、不易察觉和迷惑性强三个特点,实际上要确保此类计策在实施时能够达成这些特点,就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源作为保障。任何行动都需要付出代价,挑拨离间策略的深层含义是经济实力在利益格局中的秘密较量。
陈平意图挑拨项羽与范增的关系,必须先投入钱财以打通关节,同时核实自身往昔在项羽麾下时所形成的心理判断,从而准确识别项羽阵营内部的分歧,进而保证自身计划的可行性与清晰度。
再者,贿赂内部人员、传播虚假消息,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换,倘若陈平开出的条件不够吸引人,谁会甘愿冒风险去干这种不明智的事。
接下来,要离间项羽与钟离昧这些非本族将领之间的嫌隙,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冲突,钟离昧等人期望在项羽势力中获得更大好处,项羽却忧虑自身权益会遭受更大损失。
项羽和范增最终反目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他们用丰厚的物质条件引诱项伯等人去做平时想做却有所顾忌的事,而且这种事在项伯等人看来对自己有利,因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公开表达对范增的不满态度。项羽在自己人跟一直存在隔阂和利益冲突的范增之间,显然更信任项伯等人,这种做法逐渐让范增心灰意冷。
分化策略的整个运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根本上依托于好处引诱和好处划分。举一个十分浅显的情境来说,某人正在某家企业每月赚取数万元,并且担任要职,你设法劝说他更换工作,是不是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资金投入?
人类彼此间的利害往来永远无法彻底均衡,利益划分也难以做到绝对公正,其中必然会出现差距和冲突。只要个体置身某个具体场合,就会和这个场合产生一定的利害联结,他们会对自身的收获与损失形成独特的判断。
要通过两人间的利益冲突来破坏他们的联系,关键是要拿出他们更重视的诱饵。我们常说没有人能够抵挡不住无休止的引诱,比如十万块钱让你背叛家人,或许许多人不会同意,那么一百万呢?一百万如果还不行,一千万呢?这就是其中的奥妙。
获取与失去的较量,是离间手段的关键支撑点。陈平分化那些异姓将领,就是说,你们忠心耿耿为项羽效力,项羽却只给你们这点地位待遇,值得吗?分化范增和项羽也是如此,危险与好处、感情与现实之间的权衡值得吗?
挑拨离间之术,是借助人们内心里的失衡感、焦虑感、匮乏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来达成各种破坏性目的。必须明白,每个人在精神层面和人格发展上都有不足之处,一旦成为他人恶意攻击的目标,几乎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
陈平这种人,在这条路上走到了极致,内心十分阴暗,相当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