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摆摆数据吧,看看「躺平」的代价。
起初,众多欧洲国家选择了彻底放弃抵抗,而美国目前处于一种介于站立与躺下之间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被视作是躺平的一员。
以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和地区为样本进行探讨,同时结合香港当前的疫情状况,来推测若我国放宽疫情防控措施,我们可能需要承受何种「代价」。
一、欧美国家凭什么「躺平」?
欧美各国在疫情面前似乎遭受了重创,面对经济压力以及薄弱的防疫措施,不得不选择暂时放弃抵抗。然而,实际上他们并非毫无准备。
欧美国家躺平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 已有大量人群感染过新冠,存在一定免疫力
2. 人群大量接种疫苗,特别是第三针加强针
我们了解到,Omicron变异株对疫苗的抵抗力相当强,经过香港大学的分析,单剂疫苗对Omicron变异株几乎不具备免疫力,而需接种三剂疫苗才能建立起较为持久的免疫屏障。
依据这一准则,即便接种了加强剂(亦即第三剂疫苗),便被视为具备免疫力,那么我们与欧美那些采取“躺平”策略的国家之间,又存在着多大的差距呢?
依据每百人接种加强针的比例来看,除去我国及美国,其他各国的大致接种率普遍超过了五成。
我国加强针接种比例达到38.41%。进一步来看,那些国家超过一半的民众已对Omicron变异株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免疫,相较之下,我国这一比例却不足40%。
那既然他们疫苗接种率这么高,又完全放开了,结局就一定好吗?
我们选取“超额死亡率”作为衡量标准,这一指标是通过将过去数年人口的自然死亡率扣除,来反映新冠病毒所引发的“额外提升的死亡率”。
观察图表右侧部分,可以发现Omicron变异株于2021年底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死亡病例数量显著增加。即便在英国,尽管超额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该数值依然维持在10%以上。在这些选择“躺平”的国家里,这一情况尤为明显。
换言之,相较于往年,死亡人数将增加10%,这一增长主要是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
二、躺平以后,中国的「代价」有多大?
上述数据尚不足以直观展现,那么,是否有可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若我们选择放弃奋斗,我国将面临何种境况?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关键弄清楚两个数字:
在我国当前疫苗接种的背景下,Omicron变异株引发的感染比例和死亡比率究竟如何?
这个数据我们有可以参照的吗?有,就是现在的香港。
香港的疫苗加强剂(即第三剂)的接种率与内地相仿,大约维持在30%的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香港政府得到的第5波疫情数据如下:
即便在香港实施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死亡病例数仍达到3780例,而累计确诊的病例总数高达611004例,死亡率仅为0.62%。
内地实际死亡率可能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人均可享有的医疗资源与香港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疫情引发的医疗资源紧张状况将进一步减少医疗服务的效率。
那么感染率怎么样?
以香港747万总人口为基数,Omicron变异株在香港传播三个月内,已导致61万人感染。
若香港疫情得以控制,感染率已上升至8.2%的水平。据我们所知,香港的病例总数必然超过61万。若对感染率进行保守估算,香港的感染率大概在10%上下。
我们将10%设定为内地防疫措施放宽后的最低感染率,那么这个感染率的上限究竟会是多少呢?
截至目前,英国已全面解除限制,累计确诊患者数达到1959万,而英国的总人口为6720万,据此计算,感染率高达29%。
也就是说,在内地与香港的疫苗接种水平相仿的前提下,以英国全面解封后的情况为参照,内地Omicron变异株的感染率介于10%至30%之间,同时考虑到香港当前的0.6%死亡率。
三、预测结果
若Omicron病毒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总人口达14.1亿),
按照1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1亿4千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84.6万人。
按照30%感染率:
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将达到:4亿6百万人。
全国新冠死亡病例数将达到:251.72万人。
这依旧是在我国医疗体系未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且在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与香港目前医疗救治水平相当的服务的前提下。
写在最后
今日已身处医院封闭隔离的第11日,为解答此疑问,我耗时约两小时搜集资料,随后又耗费近一小时撰写答复。
起初我对这个数字感到十分震惊——即便依据香港当前的感染率统计,若国内采取放任态度,将有约一亿人感染,接近八十五万人不幸离世。
即便在最佳状况下,依据目前全球统计得出的0.29%的死亡率计算,我国死亡人数亦将突破四十万大关。
我难以设想当这个数字真正实现时,现场会是怎样一幅景象;或许在尚未触及这个数字之前,我们的医疗体系就可能已经崩溃。
我们身处国内,难以想象那些疫情肆虐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活状况,更难以体会这场「大流感」对社会造成的严重破坏。
我们对国内疫情长期保持在两位数或三位数的状况已习以为常,然而,当近期疫情病例激增至一两千例时,我们不禁疑惑疫情是否卷土重来?这种情况下,社会上充斥着不安与焦虑的情绪。
因此,我们更难以设想,当这个数字增长至六个数量级时,社会将不得不承担何种沉重的代价。
我仅是一名平凡的医生,若我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完成相关计算,那么可以想见,我国的流行病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必定早已得出了更为详尽的预测结论。
因此,国内防控措施不断加强,政府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甚至采取了一些民众可能难以理解的方法来抵御疫情的爆发。
实际上,原因并不复杂,他们已经目睹过类似的预测数据,深知我国难以承受如此「负担」。
有人认为,病毒按照生物学的法则行事,会消灭宿主并在完成使命后自行消亡,因此新冠病毒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人类与病毒达成共存状态。
这句话没错。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唯有天花被彻底根除,而就新冠病毒当前的扩散态势而言,其与人类长期共生的局面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应该躺平。
之所以采取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充裕的疫苗接种时间,推动更多针对新冠病毒的治疗药物的研发,从而有效降低感染率,并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等到「代价」到了我们可以承受的时候,我们再选择「共存」。
欧美各国面临困境,其原因是防疫措施不力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在众多主要国家中,我国2020年经济未现负增长,2021年GDP更是实现了8.1%的增长,我们理应珍惜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不应轻易拆除我们构建的防线。
这两年,一直有人在问,为什么国内外防疫措施能相差如此之大?
书写至此,我猛然忆起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国人民常因那些最勇敢的个体而得到妥善的庇护。”
感谢所有在一线辛勤工作的防疫人员,
华夏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