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你,精神颓废、缺乏活力,内心早已期待着假期的到来。与众多职场人士相似,在闲暇时光,你或许会尽情观看喜爱的剧集,亦或是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甚至小憩片刻。然而,每当工作日到来,你却并未体验到预期的清爽感觉。你不禁心生疑问:是否真的存在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恢复精力呢?
近年来,我们对“休闲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方式倡导主动规划闲暇时光,注重确立目标、拓展人际关系、促进学习与个人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消极的休闲方式,它对提升幸福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生活满意度,乃至改善工作表现均有显著益处,并且有助于预防职业倦怠。而且,它并不需要比单纯的休息占用更长的时长,只需在实施方法上进行细微的调整即可。
什么是休闲规划?
休闲活动的规划并非关注你在闲暇时刻从事何种活动,更在于你如何进行这些活动。这需要你以目标导向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来规划那些你本身就感兴趣的事务。进行休闲活动的规划,实际上意味着:
1)帮助你设定个人目标
2)促进社交联系
3)培养技能或让你学到东西
虽然这些准则较为宽泛,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多种实现形式。
那些热爱运动或户外探险的人,或许会为自己设定参加半程马拉松的挑战。在工作日的清晨,他们坚持跑步锻炼,此外,他们还可能加入一个跑步团队,每周在附近的公园集合,与团队成员共同奔跑半小时。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跑步水平,还能在享受户外乐趣的同时,加强他们与其他跑步爱好者的社交互动。
同样,对于一位热衷于电影的朋友来说,他或许会选择不再漫无目的地浏览流媒体平台上的影片,转而固定每周挑选一部由英国电影协会评出的百大经典影片进行观看,并且会在影评网站上撰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在影迷圈子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比如,一位热衷于橄榄球的梦幻玩家,不再局限于基础参与,他选择了加入一个谈判技巧培训课程,旨在增强自己的交易手段,并且还打算学习预测模型构建技术,以便更有效地优化球队配置。
但这些模式真的比无所事事更好吗?以下是我们的研究发现。
休闲规划与幸福感背后的科学依据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休闲规划与消极活动或缺乏相应思维的休闲方式之间的差异,我们对2400多位职场人士进行了11项实地调查。这些参与者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安排休闲时间,以及他们对休闲的态度。此外,他们还回答了一系列关于评估个人精力、情绪状态和整体幸福感的问卷问题。
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与那些主要投身于消极休闲活动的人相比,那些表示自己有休闲计划的人,往往展现出更高的精力、更乐观的情绪,以及更强的整体幸福感。不仅如此,休闲计划还与增强的个人自主意识、能力认同和社交联结感紧密相连,这些因素均有助于提升幸福感。采用这种态度对待休闲的个体,更有可能认为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充满乐趣且充实。
鉴于这些研究仅是对人们固有行为模式的观察,我们决定开展一项新的实验,邀请那些尚未制定休闲计划的研究对象参与其中,以验证实验结果。
在持续四周的随机性实验中,我们对257名员工进行了分组,将他们分成两个小组:其中一组被纳入休闲规划干预团队,他们将会接受关于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个人发展的简短培训,并且被积极引导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付诸实践。而另一组则作为对照,未接受任何休闲规划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干预组的幸福感显著增加,具体体现在对生活意义、满足感和充实感的感知上,这一增幅达到了对照组所报告幸福感的1.6倍。此外,那些参与休闲规划的人还反馈,他们对自身整体能力和创造力的信心得到了显著增强。
除了增强个人的幸福感,我们还观察到,以促进个人成长为目标的休闲活动,还能为工作带来一系列独特的正面影响。在众多研究案例中,那些对休闲活动进行规划的人,他们的工作投入度、创造力以及工作成果都显著优于未做此类规划的人。而且,与未规划休闲活动的人相比,他们从工作中感受到的价值和意义也更为深刻。
相较于无序或消极的休闲方式,休闲规划因其以促进个人成长为核心的特点,展现出更强的恢复力和建设性,进而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效应不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还能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使个人在职场中投入更多,表现更为出色。
如何规划休闲时光
充分利用你的空闲时间
想要提升幸福感和工作表现的职场人士,可以考虑以下可行步骤:
1. 确定能让你充满活力的活动
众多关于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和谐以及如何享受休闲时光的建议,往往都集中在挑选所谓的“恰当”活动上,诸如冥想、运动、艺术追求或是有序的业余兴趣。但我们的研究却指出,真正重要的并非活动的具体类型,而是我们对待这些活动的心态和方法。无论是以恰当的方式投入游戏、烹饪或是与朋友漫步,都能带来积极的身心恢复,这种益处甚至可以延续至工作之中。
与其把精力放在如何为所谓的“正确”活动制定所谓的“正确”目标上,不如将注意力转向那些自己已喜爱且能激发自身活力的活动,并为其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若你对电视情有独钟,不妨自问:究竟是什么让你如此着迷?是那与同龄人热议最新剧集时的社交互动吗?那么,如何设定一个目标来增强你对电视的热爱呢?或许,你可以尝试每月组织一次观影之夜,与朋友们一同观赏一部未曾谋面的电影,这不仅能够开阔你的视野,还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
2. 目标要具体
目标的大小并不在关键,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地去达成它们。若目标模糊不清,或是缺乏明确的方向(例如,“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烘焙师”),那么实现起来将会非常困难。务必确立具体且易于追踪的目标(例如,“我计划每周依照《塔汀面包食谱》尝试烤制一种新的面包,直至完成所有食谱”)。
初时不妨花些时间深入思考与目标相关的具体问题,诸如:我能够投入多少精力?我是否打算先确立一个全局性的目标(例如参加马拉松),接着再设立一些辅助性的小目标来助力达成这一大目标(例如加入一个跑步俱乐部)?我打算在哪些特定日子集中精力去追求这个目标?在这种情境下,对我而言,“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
尽管许多人觉得在休闲时间进行自我提升需要培养耗时兴趣,然而实际上,即便是微小的改变(比如在散步前设定一个行走的距离目标,或是选择在某个兴趣领域内更加主动地与人交流)也能带来积极影响。然而,也不必对休闲的态度过于认真,以免工作和非工作时的活动都让你感到极度疲惫。可以从细节入手,为自己设定一个合适的目标。
3. 自我监督并乐于调整
设定一个时间限制或记录日记是监控目标进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哪些策略行之有效,哪些未能按预定计划执行。在进展受阻时,回顾过往的日记内容同样有助于保持动力:思考那些逐步推进的行动是如何助你迈向目标的,这有助于你重新激发决心。
纵然如此,唯有持续向目标迈进,目标方显其价值。若目标让你感到挑战重重,你心生畏惧或试图回避,那或许正是调整方向、探寻那些既能激发你热情又具可行性的目标的时刻。
几点注意事项
休闲规划虽然具有众多优势,然而,仍有一些重要事项需谨记于心。这种休闲形式虽需投入精力并设定目标,但本质上仍属休闲范畴。其目的并非将兴趣转变为一项义务或第二职业,而是以深思熟虑、追求成长的心态投身于休闲活动之中。毕竟,休闲的本质在于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此外,尽管按照这种模式来规划休闲活动有其益处,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分闲暇时间都必须如此安排。保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休闲活动的规划应当是对其他放松方式的补充,而不是取而代之。
在当前人们越来越感到疲惫和压力重重的时代背景下,休闲规划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来恢复体力和精力,同时有效地利用个人时间,无论是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工作之余。这种转变,即从被动的休息恢复到积极主动的自我提升,能够成为推动个人与职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因此,在规划下一次的休假时光,切勿局限于考虑具体活动,不妨尝试挑战自我,积极探寻个人成长的可能。
关键词:#自管理
亚历山大·B·哈姆里克、帕拉斯凯瓦斯·彼得鲁、蒂姆·米夏利斯、查尔斯·Y·默尼克、泰德·A·帕特森等人| 文
亚历山大·B·哈姆里克博士,担任里士满大学管理学助理教授。他专注于研究个体如何在职场与私生活之间寻求平衡,特别针对休闲活动、压力管理以及幸福感,同时探讨职场中的创造力和创新。帕拉斯凯瓦斯·彼得鲁博士,是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焦点集中在自我调节这一核心议题,涉及休闲活动的规划、员工的积极性、适应能力以及创造力等多个方面。蒂姆·米夏利斯,北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的创业学助理教授,曾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蒂姆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混合型创业模式以及创业者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感等领域进行创新性探索。查尔斯·Y·默尼克博士,任职于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布洛赫管理学院,担任战略管理副教授一职,同时亦为A. 戈特利布讲席教授。他的研究专注于认知与情感领域,特别是探究创业热情如何激发并影响职场中个体的行为。泰德·A·帕特森博士目前担任俄勒冈州立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并领导家族企业中心。他的研究焦点涵盖了积极组织行为、领导艺术、伦理道德、身份认同以及家族企业等多个领域。
豆包 | 译 周强 | 编校
今日互动
假期将至,你打算怎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