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盆的雨水,洒落在少林寺的屋脊,同样滋润了所有牵挂它的人心。
先是关于“僧侣离任”的猜测,接着是“拒绝接待躲雨”的流言,各种疑问伴随着难以分辨真假的资讯,都涌向了这座古老的寺庙。另有一些说法,曾让众多网友感到十分气愤。
部分游客在屋檐下避雨 (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为何众多不利言论集中针对少林寺?由于当前网络环境以关注度为主导,任何备受瞩目的目标都可能遭受舆论操纵,被当作牺牲品。一旦该机构表达不满,便会有人从中牟利;只要有人传播相关内容,就会有商家借此盈利。
网络之中,我们感到愤怒,我们进行传播,我们提出质疑。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这场风波的起因,确实是围绕释永信发生的诸多纷争,以及由此对少林寺造成的信任问题。正是持续的形象受损,才让虚假言论有了可乘之机。
僧人为李明等游客开放室内避雨 (图片来源:顶端新闻)
一处佛寺,为何能触动成千上万颗灵魂?为何使众多网络用户如此着迷,如此深受感动?
少林寺并非仅是一处寺庙,更是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武林世界。它被誉为“禅宗发源地”,寄托着无数人对东方思想的真挚追求;它作为“万丈豪情皆少林”的武学圣地,承载着我们曾经怀有的挥剑闯荡的侠客情怀;它再现于电影《少林寺》中“十三僧人护送唐王”的壮举,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忠诚、勇敢、正义的精神内核。
现在少林寺仍然承担着向全球推广中华文化的责任。在众多外国人眼中,少林文化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好莱坞的电影作品,还是世界各地林立的少林武馆,少林寺都在向世界传递东方的智慧理念、严格的自我约束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因此,一旦牵扯到丑闻事件,民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沮丧,还有精神寄托遭受亵渎的郁闷情绪。少林寺出现失当行为,社会各界都感到难堪。
这样的恶劣天气,在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少林寺发展历程中十分常见,回望悠久历史,少林寺多次遭遇灾难,从“北周武帝灭佛”事件到民国期间的战火破坏,它所承受的苦难远超现在,然而它总能够浴火重生,这并非依靠某一位住持,而是源于其背后持续不断、顽强不屈的文化传承。
名门正派的匾额源自何处?它源于长久以来积累的声望,并非短时间赚取的财富。少林寺能够延续至今,依靠的是千百年来众多高僧在佛前默默的修行,更得益于无数民众对文化的追求和情感上的维护。这个基业,是历史和民众一起创造的。倘若将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某个人,那便是典型的“窃取天功”。
当然,这次事件无疑损害了所有人的“江湖幻想”。既然这样,我们不妨继续按照江湖的规则,来分析少林寺目前的难题。
金庸小说里头,最贴近市井生活,同时也是最不好驾驭的帮会,正是丐帮。丐帮虽号称武林中首屈一指的大帮,帮内却总是存在两种对立势力:一种叫“净衣派”,他们主张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融入上流社会,甚至可以开辟商业途径,以此来提升帮会的社会地位;另一种则称为“污衣派”,他们死守着行乞的本分,觉得这才是丐帮立身之本。
释永信这些年所行之路,被视为属于“净衣派”的范畴。一座破败的古老寺庙得以重现活力,并且声名远播,这种现象本身并无不可争议之处。然而,他的出发点并非完全出于本心,他既沾染了赵志敬的某些不光彩行为,又领悟了左冷禅的巨大抱负。当个人的私心和欲望超越了对门派声誉与道德准则的尊重时,挫折便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后果。
武侠故事中,丐帮分裂成两大阵营,彼此敌对、争斗不断,最终在连绵的纷争里耗尽了力量,开始衰落。现实中的文化象征,也无法承受这种反复的冲击。
江河流淌,总会裹挟些许杂质。传承文脉的过程,本就并非坦途,遭遇坎坷在所难免。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具备直面困境的胆识和“正本清源”的意志。
依照金庸先生书中玄慈方丈受罚时的表达,他提到:国家有国家的法律,家庭有家庭的规矩。任何门派帮会、宗族寺院,都难以避免出现品行不端的弟子。维护清白名声的声誉,并非依靠永远没有人为非作歹,而是要求每件事情都依照法规惩处,不稍加宽容。这正是名门正派立足的根本所在。
彻底调查相关纷争并作出回应,是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这样做是为了使少林寺能够长久地、健康地、持续地发展传承。
暴风雨结束之后,嵩山应当出现晴朗的月亮。未来的少林寺,也必须在世俗生活和超脱凡尘之间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少林寺须寻求中庸的化解之道。往后,它既要确保日常所需,借助正当经营,有尊严地照管寺院、延续传统;同时,也必须坚守正道,回归本真,秉持怜悯之心。
这份原则,需要赋予新的意义。少林寺今后,既要坚守“不伤害生命、不贪取他人财物、不发生不正当关系、不说谎话、不饮酒”的戒律,也要设立当代社会的规范,比如财务收支必须公开,接受审查和公布;寺产运作必须合法,构建现代的法人治理机制;权力必须接受监督,保证所有活动都受到有效制约。
世间纷扰,终归尘土飞扬。为人处世,最重情义与怜悯,只看将来,不计过往。对于那些幡然悔悟的过客,应当给予改过自新的可能,对那历经劫波的古刹,也需留存休养生息的岁月。
我们体会过激烈情绪的宣泄,更应领悟平和态度的深邃。要小心难以分辨的传言,防止个人感受变成他人牟利的工具。少林寺可以展现开放姿态,让公众进行观察;我们则可以展现包容精神,提供冷静的回应和持续的信任。
我们有理由相信,少林寺将洗去尘埃,回归纯粹本色,终会以更加清净庄严的形象,重新赢得世人的敬仰。(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程诚)